半月谈|“被消费”“被贷款”……普通人如何免于手机失窃的恐惧?( 二 )
机构与平台应提高安全验证手段 , 手机丢失第一时间挂失SIM卡
事件曝光后 , 大部分涉事的平台和支付机构消除了受害人的贷款记录 , 并赔付了损失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相关支付机构已着手加强手机丢失防控策略 , 提升风控水平 , 适时升级身份验证手段 。针对电信企业存在的漏洞 ,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约谈了此次涉事电信企业相关负责人 , 并对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提出要求 , 对于服务密码重置、解挂等涉及用户身份的敏感环节 , 在方便用户办理业务的同时要强化安全防护 , 加强客服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训 , 警惕业务异常办理行为 。中国电信相关人员表示 , 为进一步防范此类风险 , 将强化和规范挂失、解挂、呼转等业务的鉴权方式和流程 , 增加技术核验手段 , 提高服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 对频繁办理业务的行为加强监控 , 对异常行为进行限制和升级操作授权 。“无论是支付业务还是其他金融业务 , 都应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 其次才是便捷性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 非银支付机构及互联网金融公司担负着数以亿计用户的财产安全 , 有责任不断加强风险防控 。 针对手机失窃这种情况 , 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些 , 不光要“实名认证”更要“实人认证” 。此外 , 付亮说 , 相关单位和企业应及时对用户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 按照最小必要原则收集、存储、使用 , 并注意分级分类保存 。普通民众如果手机被盗或遗失 , 应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专家提示: ——第一时间致电手机运营商挂失SIM卡 , 以免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窃取个人信息 。——尽快致电银行冻结手机网银 , 只要办过银行卡的银行都要覆盖到 , 不要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对支付宝、微信等具有金融功能的应用及时进行冻结 , 且密切关注账户服务和资金变动 。——通知亲朋好友手机遗失 , 让他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信息 。——如果发现异常的资金使用情况 , 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报案 。采访人员:吴雨、高亢、张千千 责编:张婉祎
校对:杨建楠
推荐阅读
- 半月谈|吸猫成瘾,养猫“致贫”?年轻人催热“猫咪经济”
- 站长之家资讯|央视喊话商家促销多些真诚:不尊重消费者迟早会被消费者抛弃
- 半月谈|千元借款“滚”到65万、地方招商竟招催贷企业:套路贷咋治
- 半月谈|一千可以花,十块必须省?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观察
- 半月谈|一千可以花十块必须省,你的消费观念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