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互联网,旷视科技|旷视科技黑白面

行业互联网,旷视科技|旷视科技黑白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2021年 , AI独角兽公司旷视科技就10岁了 。
对于这家“独角兽”公司来说 , 这是一个微妙的节点 。有投资人评估 , 旷视科技的估值已经达到60亿美元 , 但这家公司从去年8月开始的IPO之旅并不顺利 。
实际上 , 对于旷视具体的上市时间表 , 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在4月份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称:“我对上市其实没有那么在意 , 有很多永远都没有上市的企业也非常优秀 , 旷视当时提出上市的想法 , 更多还是把企业管理和企业品牌上升到下一个阶段的诉求 。”
按照公司CEO的意思 , 似乎对上市推进并不急于求成 。但国际投资者居多的旷视对上市到底急不急 , 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 。
IPO一路坎坷
人们不禁纳闷 , 一家质地优良的“独角兽”企业 , 创始人背景光鲜 , 有大佬加持 , 资本看好 , 为何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据港交所总裁所言 , 港交所只会按自己的规则来审批上市 。只要是通过了 , 就可以来港上市 , 即使有人反对 , 也依旧会上市 。
而随着时间线不断后移 , 留给AI创业公司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究其原因 , 根据旷视创始人印奇所言 , AI产业走到下半场 , 就会越来越硬件化 , 技术的可落地性也会逐渐增加 , 这两项是AI公司前进路上不得不背负的“两座大山” 。
从国际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曲线来看 , 人工智能分为五个关键阶段:技术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觉破灭谷底期、启蒙爬升期和高原期 。而目前的人工智能 , 印奇则认为是处在幻觉破灭谷底期 , 即“死亡谷” 。
如果浮在天上的技术不能带来真正的落地价值 , 就算是再“独角兽”的AI创业公司 , 也只能埋头苦干政企生意和安防领域 , 最终泯然众人 。曾经的“AI”概念 , 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噱头 。
从AI概念兴起至今的4年里 , 产业历经从热捧到“退烧”之后的正常商业逻辑 。而AI产业自带的高研发投入和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 , 也让其盈利能力存疑 。但出于对团队和赛道的肯定 , 投资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挤进AI公司 , 有些公司的融资总额早已超过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 。
而在如今这个时点 , 历经数轮大额融资 , 一级市场已经很难承担这个体量的公司 , 投资人亟待退出 , 旷视的IPO也变得迫在眉睫 。
股东纷纷离场
截至目前 , 旷视科技已经完成了9轮融资 , 总计融资金额达到13.5亿美元 , 折合近100亿 。其中 , 蚂蚁金服通过过全资子公司API Investment持股比例为15.08% , 是第一大机构股东 , 淘宝中国持股比例为14.33% , 据此计算 , 阿里系在旷视的股权占比已达29.41% 。
值得注意的 , 2017和2018年 , 旷视与阿里系在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中 , 关联交易分别达到为2064万和2616万 。这一关联交易比例占旷视2017年和2018年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SaaS)即基于云端人脸识别解决方案的营收14.8%和15% 。
有分析指出 , 尚不得知这是不是旷视科技主动选择的结果 , 但上市后 , 旷视对阿里的依赖应该会进一步减少 , 因为“四小龙”中的商汤和依图也同属阿里系 , 在关联交易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 , 阿里与旷视的关系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
另外 , 2019年5月8日 , 完成D轮7.5亿美元融资后 , 旷视随即被曝众股东集体退出 。
企查查显示 , 2019年5月16日 , 旷视科技投资方中联想、创新工场、蚂蚁金服旗下公司北京纳远明志信息技术征询有限公司、天津遐想之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贝眉鸿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云鑫投资经管有限公司退出;韩歆毅、李开复、唐文斌、王明耀、杨沐退出公司董事席位 , 林莺退出公司监事席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