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趣点 |“名媛”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反思


经济|趣点 |“名媛”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反思
文章图片
港股解码 , 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 , 金融名家齐聚 。 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最近一则关于“上海名媛”的网文 , 因为满足人们的窥探欲望而一下子成为热搜 。 话题本身、现象本身颇具争议 , 并由此而产生对其杜撰之猜测 。 不论文章真实性如何 , 相信诸位看官都明白这背后的社会产业链确实客观存在 , 而其经济逻辑也确实经得起推敲 。
拼单的经济效益
“上海名媛”一文的一大亮点是各种“拼” , 从五星级酒店下午茶到丝袜 , 都能一“拼”了之 。 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 , 而无损人前或朋友圈体面 , 十分符合经济人效益 。
经济学最基本原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 通过拼团以精准的时间分隔、效用分割来实现成本最优化 , 而其实现的效益却与完整的付费享用没有差别 , 例如你支付全价入住酒店拍出的朋友圈照片 , 与你拼团低价租用某时段拍出的酒店照片 , 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 仅是你个人体验的区别 , 如果你并不在意个人感受 , 完全为朋友圈的社交效应服务 , 那么效益是一样的 , 但拼单却实现了成本的最优化 。
由此可见 , 这些被虚荣的女孩子远比吃瓜群众想的精明 , 那么为什么她们宁愿选择走捷径 , 而不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
口红经济学
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期间 , 美国媒体发现口红等低价消费品的销量反而大增 , 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口红效应” 。 在经济不景气之时 , 人们对收入和未来预期降低 , 削减了对大宗商品 , 例如房屋和汽车的消费 , 但仍有强烈的消费欲望 , 转而购买比较低廉的奢侈品 , 例如口红 , 多少带有一些逃避现实的消极 。
从“上海名媛”的消费模式来看 , 她们通过拼单满足一时的虚荣心 , 也有以此逃避现实之感 , 其实正反映了她们对于自身前途的忧虑和焦躁 , 不是通过自强和努力晋升阶层 , 而是希冀用粉饰的朋友圈来建立人设 , 虚构浮华沾亲带故地挤进阶层 。 或许她们是贪图捷径 , 但这却与整个社会营造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对于成功的定义不是看过程 , 而是看结果 。
类似地 , 在资本市场上 , 资本热爱追逐浮华的泡沫 , 这导致懂得卖故事的企业估值受追捧 , 也为企业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动机 。
从“名媛经济学”看商品包装、代言和营销效益
在本世纪初 , 台湾学者已经提出“名媛经济学”这一理论 , 指的是真正的名门闺秀走进商业代言的新经济圈 , 用自身的影响力、高品位 , 为商品赋予营销价值 。
这有理可循 。 在当今商业社会 , 商品不仅仅具有实用价值 , 还得具备营销渠道 。 “酒香不怕巷子深”固然有道理 , 首先得“酒香” , 有质量作为大前提 , 自然会吸引消费者寻觅 , 然而“酒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营销价值的包装 , 可降低消费者“踩雷”的几率 , 也建立自身的“口碑”来吸引更遥远用家 。
同理 , “名媛”代言其实降低了“货不对板”的风险 , 也节约了在琳琅满目的同质商品中找寻最优的时间成本 。
“上海名媛”用包装吸引目标阶层的注意 , 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 。 在网络带起的快节奏中 , 商业社会的轮换周期越来越短 , 时间变成奢侈品 , 这也让新一代对产品外观、颜值的诉求与父辈存在明显差异 。 用长时间深入了解一个人 , 这样的精神深度和时间效率对于习惯快节奏、注重观感效果的众多千禧一代来说有点难度 。 但是 , 通过品牌辨识快速定位 , 不合则快速轮换 , 能最有效节省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
所以 , 她们按照市场标准、精准面向目标群体自我包装和推销 , 非常符合经济人的理性逻辑 。 然而 , 这种快时尚忽略了商品最重要的功能——“实用”和“质量” 。 但没关系 , 因为完美的故事包装有资本卖账 , 而资本最终能够实现故事 ,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近年创投圈的一句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