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观测,“台风猎人”讲述追风危险经历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李玉坤 实习生 谢雁冰)16号台风“浪卡”10月12日生成 , 并于13日19时20分前后 , 在海南省琼海市沿海登陆 。 10月12日至14日 , 一群科学家携带无人机等设备 , 追随台风“浪卡” , 进行了多次无人机观测试验 。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此次观测的发起者 。 研究所副所长汤杰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此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一次台风观测试验 , 采用了5个型号的无人机进行观测 , 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 。 观测地点距台风登陆地仅有40余公里 , 处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危险半圆内 。


我国无人机首次进入台风内部观测,“台风猎人”讲述追风危险经历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参与观测的无人机 。 受访者供图

多型号无人机协同观测 , 大型机提前一个月进场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此次观测用的无人机 , 它们在哪里起飞?

 

汤杰:这次参加试验的无人机共有5个型号 , 其中最大的是四川腾盾公司无人机 , 载重量一吨 , 长20多米 。 北京爱尔达公司无人机 , 载重70公斤 , 长1.9米 。 再小一点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杭州佐格公司无人机 , 载重量四五公斤 。 最小的是深圳华讯方舟公司无人机 , 载重量两公斤 。

 

无人机都是在海南琼海起飞的 , 有的在琼海博鳌机场 , 有的在沿海 。 无人机需要长途运输 , 最大的需提前一个月进场 , 9月初就进入了博鳌机场 , 最小的也要提前一周进场 。

 

新京报:为什么采用多架飞机多角度、多高度协同观测?

 

汤杰: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 , 不同观测工具用途不同 , 各发挥各自的优势 。 不同的无人机用途不一样 , 飞行高度不一样 , 使用的飞行时间也不一样 。

 

大型无人机的最主要优势是载重量大 , 续航强 。 腾盾大型无人机航程超过3000公里 , 续航时间30个小时 , 但缺点是起降要求高、造价高、易受伤害、不灵活 。 而南航、深圳华讯方舟等小型无人机造价低、灵活 , 可以近距离接触海面观测 , 探测0米到1公里的边界区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