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一亩地每年增收千余元
:原题为_北京日报客户端|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一亩地每年增收千余元。
近日 , 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 , 大棚集成应用温室智能调控、省力化作业等14项农业物联网技术 , 技术人员可远程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 , 实现了地区可复制的蔬菜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 , 以黄瓜生产为例 , 一亩地每年就能节本增收1400元 。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近日走进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 , 其中5栋“成方连片”的黄瓜棚前摆放了不少智能水肥设备 。 棚内顶棚装有负责调控环境的风机装置 , 植被根部有智能水肥滴灌管道 , 架子周围装有温控、环境监测等智能设备 , 还有摄像头全景覆盖 , 实现了黄瓜生产除采收外全程电子化智能管理 。
文章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一亩地每年增收千余元】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王铁臣介绍 , 与传统蔬菜生产模式相比 , 智能化生产单元通过基质化栽培及营养液科学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 亩节水可达25立方米、节肥10公斤 。 另外 , 通过信息网络一体化采集体系 , 智能大棚实现了设施内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与调控 , 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 植物保护药剂施用量降低35% 。 此外 , 农艺栽培措施的优化及省力化田管平台还大大缓解了田间劳动强度 , 劳动生产效率能提高25%以上 。
文章图片
王铁臣算了笔账 , 按照设备10年折旧计算 , 塑料大棚增加智能化生产设备平均每年一亩地会增加投入4700元 , 但是产量每年可实现增产10% , 同时还可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底肥投入 , 合算下来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节本增收至少1400元 。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全市蔬菜生产播种面积有所下滑 , 其中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管理水平低下是主因 。 为解决这些问题 ,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保粮保菜”的大背景下 , 北京市果菜团队致力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 利用试验站平台建成本市首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单元 , 接下来将向京郊更多蔬菜生产企业园区推广 , 在更多蔬菜品种上应用示范 , 从而为首都“菜篮子”稳定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
推荐阅读
- 王者荣耀|超1000㎡!国内首个电竞体验馆来了,5大主题给你沉浸式体验
- 央视新闻客户端|美国纽约州本周一起开始实行禁塑令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进博会看点|服贸展区设5大板块,非银金融机构首次参展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1921》献礼建党100周年 定档2021年7月1日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运营商频繁解挂致手机盗刷,工信部约谈并严令强化防护
- 央视新闻客户端|疫情之下46%的美国家庭面临财务问题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抗美援朝老兵王侠:我是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 央视新闻客户端|IMF:埃及将成为今年中东和北非地区唯一GDP正增长的国家
- 新华社客户端|夜览 | 触目惊心!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4000万
- 北京日报移动端|国考报名迎来高峰,总报名人数超40万,三职位“千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