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君和文悦|工业机器人发展史( 二 )


到了1980年 , 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 , 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
随后 , 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 , 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
山西君和文悦|工业机器人发展史
本文插图

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 , 至2003年末 , 在美国运行的机器人总量为112400套 , 比2002年增长7% 。 预计到2007年底 , 运行的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45000套 。 就每万雇员拥有工业机器人数进行统计 , 至2003年末 , 美国制造业中 , 每1万雇员拥有63个工业机器人 。 尽管从排名上说 , 美国已经进入世界前十名 , 但其与前几名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 仅相当于德国的43% , 意大利的54% , 欧盟的68% 。 与普通的制造业相比 , 美国汽车工业中每万个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大大提高 , 达到740个 , 但仍然远远低于日本(1400个机器人)、意大利(1400个机器人)和德国(1000个机器人 。
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 。 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 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 。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 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 , 基础雄厚 , 技术先进 。 综观它的发展史 。 道路是曲折的 , 不平坦的 。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 , 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立足于研究阶段 , 只是几所大学和少数公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 那时 , 美国政府并未把工业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项目 , 特别是 , 美国当时失业率高达6.65% , 政府担心发展机器人会造成更多人失业 , 因此既未投入财政支持 , 也未组织研制机器人 。 而企业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 , 也不愿冒风险 , 去应用或制造机器人 。 致使错过了发展良机 , 固守在使用刚性自动化装置的层面上 。 这不能不说是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错误 。 70年代后期 , 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虽对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应用认识有所改变 , 但仍将技术路线的重点放在研究机器人软件及军事、宇宙、海洋、核工程等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上 ,致使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后来居上 , 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上及机器人制造业上很快超过了美国 ,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 , 美国才感到形势紧迫 , 政府和企业界才开始真正重视机器人 。 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 一方面鼓励工业界发展和应用机器人 , 另一方面制订计划、提高投资 , 增加机器人的研究经费 , 把机器人看成美国再次工业化的特征 , 使美国的机器人迅速发展 。 80年代中后期 , 随着各大厂家应用机器人的技术日臻成熟 , 第一代机器人的技术性能越来越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 美国开始生产带有视觉、力觉的第二代机器人 , 并很快占领了美国60%的机器人市场 。
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发展:与此同时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正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 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 毫无疑问 , 在美国诞生并已投入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给日本带来了福音 。 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首先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技术 , 建立生产厂房 , 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日本产unimate机器人 。 经过短暂的摇篮阶段 ,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很快进入实用阶段 , 并由汽车业逐步扩大到其它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 。 1980年被称为日本的“机器人普及元年” , 日本开始在各个领域推广使用机器人 , 这大大缓解了市场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社会矛盾 。 再加上日本政府采取的多方面鼓励政策 , 这些机器人收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 。 1980年~1990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处于鼎盛时期 , 后来国际市场曾一度转向欧洲和北美 , 但日本经过短暂的低迷期又恢复其昔日的辉煌 。 1993年末 , 全世界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有61万台 , 其中日本占60% , 美国占8% , 欧洲占17% , 俄罗斯和东欧占12%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