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详解论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与单作
【科学|详解论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与单作】
本文插图
撰文 | 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 宗华
来源:科学网
据说现在很多评审机构对科研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的标注审查非常严格 , 如果标注含糊不清就有弄虚作假之嫌 , 这让一些申请者困惑不已 , 甚至有人因此吃了亏 。
其实“一作”的定义最清楚 , 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 , 通常被认为是对论文做了实质性和最大贡献的作者(这一点有争议) 。
但如果一篇论文的作者比较多 , 可能不只一个作者的贡献最大 , 这时也许有必要启动“共同第一作者”机制 , 以维持署名的公平性(这一点也有争议) 。
由于“共一”的名字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 因此要在他或她的名字上做出标记 , 比如打个星号 。
为了避免这样的处理冲淡“一作”的影响力 , 学界通常的做法是将两个或几个贡献都最大的作者统一标定为“共一” , 名字上都打星号 。 换句话说 , 谁都不能再提自己是“一作”了 , 只能是“共一” 。
假如一篇论文的“共一”有好几个 , 就有点令人生疑 , 有雨露均沾的意思 。
合作是一个集体共赢的过程 , 对作者贡献的区分要适度 , 而且最好不要很快变换规则 。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吴健雄教授及其团队在1957年的实验中发现弱作用宇称不守恒 , 他们的第一篇论文的署名没有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 而是把提出物理思想和实验方案的吴教授排在第一位 , 即显而易见的“一作” , 这当然是非常合理的(据说其他合作者都是男士 , 也都对“女士优先”的做法没有异议);
但是他们的第二篇论文的署名则采用了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的方式 , 以突出其他合作者的贡献 。
可这样一来 , 反而让局外人感到有点困惑 , 有人甚至为此大做文章 。
在高能物理学界 , 尤其是实验方面 , 由于参与的人太多 , 论文署名一般采用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的方式 ,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 否则鉴定谁是“一作”或者“共一”就是一件十分耗时费力的事情 , 说不定还会在实验组内部造成很大矛盾 。
这样一来 , 你要是姓安(An)就占便宜了 , 姓周(Zhou)、姓朱(Zhu)都没戏 , 做不了第一作者 , 除非你把Z改称C之类的 。
一直以来 , 高能物理学界对“通作”似乎都不太讲究 , 而其他领域则不然 。
顾名思义 , “通讯作者”就是负责投稿和与期刊或出版社互动的作者(这一点也有争议) 。 但据说后来“通作”演变成了对一个学术成果在想法、经费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课题组领头人的承认 , 而不再是简单的“通讯”角色 。
因此“通作”的位置往往在论文署名的尾部 , 同时打上标记 , 以示重要 。
如果一个课题组不只一位老板级的人物 , 或者是几个单位合作完成的科研工作 , 那么就不得不启用“共通”(共同通讯作者)机制了 , 这一点与“共一”的做法类似 , 目的都在于让值得被认可的作者得到应有的认可 , 以便将来获得诺奖提名、评院士、申报各种人才项目时拎得清 。
如果论文中没有明确标记谁是“通作” , 怎么办?
据说一些期刊并不明确认可那个真正负责投稿和通讯的作者作为“通作” , 而是简单地将“一作”默认为“通作” 。
还有的学术期刊将留有电子信箱的作者统统默认为“通作” , 除非作者特别标明谁是真正的“通作” 。
毫无疑问 , 这两种默认都有问题 。
问题的关键是 , 有些期刊至今没有建立明确标出“通作”的机制 , 而国内的很多评审机构又对“通作”很在乎 , 这使得一些申请者在某些时候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通作”但又无法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 局面显得就有点尴尬 。
推荐阅读
- 钓友|带饵调漂的优势,这种调漂方法公认最科学,肯定是有道理的
- |野钓鲫鱼,哪种饵料和小药效果最好?测试鱼饵效果的科学方法
-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职校生成抢手资源,低学历的打工人就不配拿高工资吗?
- 玉米|浅谈双钩的饵料搭配,科学搭配可提高钓鱼效率
- 养肉|多肉植物为什么会变色?科学家的养肉秘籍,4招教你给多肉上色
- 飞铅钓|飞铅钓法详解:把铅坠往上提就叫飞铅钓,动态诱鱼的不二选择
- hr|北大毕业生面试被拒,HR:真的不缺研究生,你有北大本科学历吗
- 招聘|“国家承认,但我们不认”,本科学历求职遭拒,问题竟是因学历?
- 机械|本科学机械专业考研前景如何?有必要考研吗?需要考虑这几点!
- 移民|3月6日开放申请!大西洋四省移民(AIP)项目蓝皮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