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芯片的战争:重构与平衡

屈丽丽
编者按/ 一场收购正在改变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 。 更准确地说 , 这场收购令芯片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位置 , 并试图重建势能 。
9月14日 , 软银集团(SoftBank)和英伟达(NVIDIA)正式发文 , 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 , NVIDIA以高达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RM 。 该收购价格比四年前软银孙正义从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私有化ARM时的价格高出了80亿美元 。
然而 , 与四年前更大的不同在于 , 软银是投资基金 , 而英伟达则是业界翘楚 , 是全球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 图形处理器)和AI芯片领域的领导者 , 它与ARM的结合将重塑芯片产业格局及其竞争边界 。
ARM是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应商 , 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 。 由于长期以来保持的商业模式上的中立和开放态度 , ARM在全球的生态伙伴超过1000家 。 迄今为止 , ARM的授权商已售出1800亿颗芯片 , 苹果、三星、华为、高通等企业都是ARM架构的授权客户 。
相比四年之前软银押注ARM技术将成为未来设备连接的关键 , 进而布局物联网领域的目标不同 , 英伟达显然有更大的决心 , 那就是通过自身GPU与ARM的CPU的搭配组合 , 将其拥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做成标准 , 进而打造AI时代的绝对影响力 。
本期商业案例 , 重点关注这个产业转折点 , 从产业、市场和法律博弈的角度阐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各方的角力 , 以及可能的变数和方向 。
技术之争
扼住物联网和AI时代的咽喉
“不要问我们 , 应该去问高通 , 他们应该更紧张 。 ”对于英伟达收购ARM一案对芯片产业界所带来的影响 , 一位受访者直言不讳 。
为什么英伟达收购ARM 会给业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答案在四年前软银收购ARM的时候就已经露出端倪 , 因为ARM技术直指未来的时代——物联网世界 。
ARM的前身为艾康电脑 , 1978年创立于英国剑桥 。 1985年 , 艾康电脑研发出采用精简指令集的新处理器 , 名为ARM 。 后来虽然因为艾康电脑出现财务状况 , ARM被分割为独立的子公司 , 但长期以来 , ARM奉行开放和独立的政策 , 可以将半导体IP授权给任何需要的企业 , 被称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瑞士” , 从而构建了移动处理器领域的王者地位 。 比如曾经在业界呼风唤雨的苹果A11、高通骁龙835等芯片都基于ARM的指令集而设计 。
有数据显示 , 全球90%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和其他类型的移动芯片都使用的是ARM公司的芯片设计 。
正是看好ARM技术将成为未来设备连接的关键 , 2016年 , 孙正义以320亿美元代价(溢价40%)私有化ARM , 将其从纳斯达克退市 。
事实上 , 作为独立公司的ARM也并不傻 , 他们看好孙正义通过对美国运营商的收购而构建的云端能力 , 双方一致认为通过合作推广ARM的技术将在未来15~20年产生巨大的商业机会 。 比如孙正义曾在ARM美国举办的TechCon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 声称物联网如同寒武纪大爆炸一样 , 将带来1兆个物联网设备 。
只是这场收购还没有带来预期的目标 , 就因为软银自身的财务问题和多个投资项目的失败不得不忍痛割爱 。 当然 , 从ARM角度来看 , 在软银旗下的四年 , 也并未实现其理想中的进一步商业化的目标 。
芯片产业从业者李枫(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采访人员:“这几年发展快的芯片主要集中在神经网络处理器上和数据中心上 , 主要的市场份额都被高通、英特尔、苹果等占据了 , ARM还需要在商业化上继续加强 。 ”在李枫看来 , “用ARM授权的公司挺多 。 但是ARM赚的钱不多 。 在芯片产业链上 , 大部分钱还是被高通、苹果等赚走了 。 ”
这与ARM的收入模式不无关系 。 软银的财报显示 , ARM的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针对IP授权的前期授权费(license) , 包括ARM架构和ARM IP;另一个是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抽取版税(royalty)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