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性别真的只有两种吗?( 五 )


更重要的是 , 只有在已经有了性别定义的情况下 , 生物的生理特征才能被标记为“雄性”或“雌性” 。 相比一条棕色的绿蓝唇鱼 , 一条蓝色的绿蓝唇鱼有什么“雄性”特征呢?许多雄性生物是棕色的 。 在子宫里孕育卵子有什么“雌性”的意味吗?毕竟 , 在许多海龙和海马物种中 , 鱼卵孵化是在雄性的育儿袋中完成的 。 是什么让雌雄同体蚯蚓的这一部分是雄性 , 另一部分是雌性的?
研究性别的学者们已经注意到这种逻辑上的矛盾 , 而一些人继续争论称 , 正因为如此才必须根据社会性别(gender)来定义性别 。 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 使一个可观察到的生理特征成为“雄性”或“雌性”的 , 并不是它与性别的联系 , 而是它与一些更具体的东西的联系 , 即产生两种配子中的一种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特征的个体的存在 , 并不能表明生物性别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 这些生物体具有与一种生物性别相关的特征 , 又具有与另一种生物性别相关的特征 , 但它们既没有制造小配子的部分能力 , 也没有制造大配子的部分能力 。 它们的表型性别可能处于中间状态 , 但生物性别不是 。 在生物学上完全雌雄同体是一种有效的演化策略 , 而且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雌雄同体的物种;但是 , 如果这两种配子制造出来是不完整的话 , 就将是演化的死胡同 。
与表型特征一样 , 性染色体可以或多或少地与生物学性别联系在一起 。 澳大利亚的三线石龙子(Acritoscincus duperreyi)具有性染色体 ,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 XY石龙子会变成雄性 , XX石龙子会变成雌性 , 就像人类一样 。 但在寒冷的巢穴中 , 无论它们的染色体是什么 , 所有石龙子都会变成雄性 。 生物学家所说的“变成雄性”是指它们长大后能够产生小的配子——精子 。
温度对性别的影响并不出奇 , 许多爬行动物产生的后代基因相同 , 但其性别是由孵化温度决定的 。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 , 这种石龙子的卵黄大小差异 , 会导致两个性别产生“错误的”性染色体:XX的雄性和XY的雌性 。 石龙子似乎有三种决定性别的机制——染色体、温度和卵黄中的激素 。 这并不只是一桩自然奇谈 。 三线石龙子是许多能主动控制后代性别的物种之一 , 它们会根据环境线索做出反应 , 从而预估雄性和雌性后代是否有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
如果所有的物种都像三线石龙子那样 , 我们可能就不会把性染色体贴上“雄性”或“雌性”的标签了 。 毕竟 , 我们不会认为较高的巢穴温度是“雌性” , 较低的巢穴温度是“雄性” , 仅仅因为它们会产生雄性和雌性鳄鱼或雄性和雌性蜥蜴 。 我们之所以用雄性或雌性来描述性染色体 , 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只是那些性染色体与雄性或雌性配子具有实在联系的物种 。
一天内能完成多次性别转换的垩鮨

在性别决定方面 , 性染色体的作用与巢穴温度和激素相差无几 。 它们只是生物体用来在后代身上开启和关闭基因的机制 , 从而发展出生物性别 。 没有一种动物一开始就具有制造精子或卵子(或两者都有)的能力 , 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一连串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 。 在某些物种中 , 一旦个体获得了性别 , 它就会在余生中保持这种性别 。 另一些物种 , 个体可以一次或多次改变性别 。 但在每一种情况下 , 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机制 , 用于培育能够产生雄性或雌性配子(或两者都有)的生物体 。 身体在变成雄性、雌性或雌雄同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其他变化都是为了适应这个物种演化出来的生殖策略 。
这些生物体发展或转换生物性别的机制十分复杂 , 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 。 因此 , 它们产生了很高的表型多样性 。 有时 , 生物体长大后能够产生可育配子 , 但在其他方面 , 它们并不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性别 。 有时 , 它们长大后不能产生任何一种可育配子 。 这种情况通常是意外 , 但有时是有意为之 。 在蜜蜂中 , 没有受精的卵子会发育成雄性 , 因此雄蜂的染色体数量只有雌蜂的一半 。 与此同时 , 所有受精卵开始发育为雌性 , 但大多数都没有完成性发育 。 蜂后会发出化学信号 , 阻止工蜂卵巢的早期发育 。 因此 , 从广义上说 , 工蜂是“雌性的” , 如果没有被蜂后主动阻止 , 它们就会发育成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 。 偶尔 , 工蜂会设法避开这些控制 , 产下自己的卵 。 养蜂人不喜欢这样的工蜂 , 他们的选择会对这些突变株不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