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性别真的只有两种吗?( 四 )


异配生殖演化到一定程度 , 便会塑造生殖生物学的其他诸多方面 。
大多数在海滩岩石上能经常见到的“帽贝”都是顺序雌雄同体 。 在幼体时期 , 它们是雄性的;到了成熟时期 , 它们变成了雌性 。 研究者认为 , 这是由于幼年帽贝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产生较大的雌性配子 , 但它们有能力产生较小的雄性配子 。 在其他一些物种中 , 成功的雄性可以阻止雌性配子的生长 , 并使配子在一生中保持较小(而且是雄性)的状态 。
顺序雌雄同体的发生方向也可以是相反的 。 澳大利亚的潜水者们都很喜欢看到绿蓝唇鱼(Achoerodus viridis)的大型蓝色雄性个体 , 但很少能看到一条以上 。 大多数绿蓝唇鱼都是较小的棕色雌鱼 。 它们出生时都是雌性 , 几年后性成熟 , 体长20或30厘米 。 当体长达到约50厘米时 , 它们就会改变性别 , 获得其他雄性特征 , 比如身体变成蓝色 。 与帽贝不同 , 雄性绿蓝唇鱼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控制珊瑚礁上的领地 ,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变成雄鱼就成为一个失败的策略 。
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生物体繁殖方式异乎寻常的多样性 , 并确定普遍的模式 , 解释这些模式发生的原因 。 一般来说 , 当生物体达到适于繁殖的最佳体型时 , 它们就会性成熟 。 这种最佳体型对两性而言通常是不同的 , 因为两性代表着不同的繁殖策略 。 帽贝和绿蓝唇鱼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两个 。 在构建这些解释时 , 生物学的“性”被定义为一种可繁殖的异配生殖配子的生成 。 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定义“性” , 我们就很难发现生命多样性的普遍模式 , 也难以对其进行解释 。
所谓的“性染色体” , 比如人类的XX和XY染色体对 , 通常被认为是性别的基础 。 这一定义的不足 ,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两种不同生理性别存在的怀疑 。 性别学者弗农·罗萨里奥(Vernon Rosario)写道:“分子遗传学可能需要从二元‘性’向量子‘性’转变 , 有十几个或更多的基因分别赋予雄性或雌性性别的可能性很小 , 而且这还进一步依赖于微观和宏观环境的相互作用 。 ”
不过 , 任何生物学家都知道 , 性别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染色体和基因 , 而且雄性和雌性的性染色体对生物体的性别决定既不是必要的 , 也不是充分的 。 一些哺乳动物 , 比如几种啮齿类动物 , 已经完全失去了“雄性”的Y染色体 , 但这些动物都能产生完全正常的、可生育的雄性 。 其他物种 , 如鳄鱼和许多鱼类 , 既没有性染色体 , 也没有其他任何决定性别的基因 , 但它们仍然具有两种不同的生理性别 。 前面提到的澳大利亚咸水鳄 , 它们的卵如果在30到33摄氏度的温度下孵化 , 就很可能会孵出体型巨大、具有高度领土意识的雄性鳄鱼 。 在其他温度下 , 基因相同的卵会发育成体型小得多的雌性鳄鱼 。
事实是 , 染色体并不能因为这些DNA片段定义了生物性别而被称为“雄性”或“雌性” , 而是正好相反——在一些采用两性繁殖的物种中 , 这两种性别与不同的DNA片段有关;但在其他物种中 , 这种关联要么不存在 , 要么是不可靠的 。 医疗机构使用染色体作为性别的定义 , 因为他们认为(无论对错)这是一个可靠的方式人群分类方式 。 但实际上 , 当我们试图理解生物的“性”时 , 人类并不是最好的起始点 。
多性别与性别连续体
关于基因就说这么多 。 也许 , 性别可以由生物体发育的生理特征来定义 , 然后这些生理特征“加起来”就构成了生物体的性别?一个有机体的雌性特征多于雄性特征 , 那么它的性别就更偏向雌性而非雄性 , 反之亦然 。 这是看待性别的一种合理方式 , “表型性”的概念也因此被广泛使用 。 但是 , 如果我们使用生物学上对性别的定义 , 一些在性别相关特征上处于中间位置的个体实际上属于某一生理性别 , 另一些个体则在生理性别上不够明确 。
在性别的生物学定义中 , 并没有要求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种性别或另一种性别的成员 。 这似乎很令人惊讶 , 但又很自然 , 因为这种对性别的定义只取决于一种能力:制造卵子或精子 。 有些生物都能做到 , 有些则不能 。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上面描述的性别转换物种:当它们转换到一半的时候 , 属于哪种性别?如果转换出现问题 , 可能由于降解的塑料垃圾中含有类似激素的化学物质 , 它们又会是哪种性别?一旦我们把性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过程——一个可以被破坏的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生物个体无法明确地区分性别 。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学上有很多性别 , 或者生物学上的性别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 生物体向后代贡献遗传物质的方式仍然只有两种 , 而且截然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