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微信该如何跳出美国审查陷阱?( 二 )


对上述指控 , 美政府律师并未直接回应 , 而是以商务部细则尚未出台 , 案件“成熟度不足”为由提出搁置诉前禁令发放问题 , “细则出台后再谈不晚 。 ”
在著名安全网站Threatpost近日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 , 网络安全公司Point3 Security战略副总裁克洛伊·梅斯达奇(Chloé Messdaghi)表示 , 截至目前 , “尚无公开证据表明中国已经获得或使用了(美国政府声称的)数据 , 这只是假设 。 ”他指出 , 政府禁令(而不是让用户个人决定自己的数据去向)“有其自身的问题 。 ”
另一家数据安全公司Pixel Privacy的消费者隐私专家克里斯·豪克(Chris Hauk)指出:“考虑到没有真正的威胁被证明 , 这(禁令)有点反应过度……在颁布任何禁令之前 , 需要进一步调查 。 基于未经证实的怀疑就去封杀应用程序显然属于一种审查制度 。 ”
“国家安全”被泛化?
在暂时无法提供证据的前提下 , 美国将“国家安全”指控适用于用户数量庞大、社会影响力极高的TikTok及WeChat , 是否有其依据?
多位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 。
“任何一个普通公民发的短视频等信息 , 都被认为同‘国家安全’有关 。 理论上 , 这种情况是否跟‘国家安全’有关 , 其实是个问号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曾分析称 , “美国有一种把数据安全泛化的趋势 , 除了防范已知的威胁 , 未知的威胁也被纳入监管范围 。 ”
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 ,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召开采访人员发布会 , 在会上重提“清洁网络(Clean Network)”计划 。
该计划的核心 , 即对运营商、商店、应用程序、云端和电缆进行“清洁” 。 “清洁”之定义在官方文件中亦有明确表述:确保不受美国信任的中国电信公司不为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国际电信服务、美国应用程序商店删除不受信任的中国软件等 。
虽不能与立法划等号 , 但多位学者对《财经》表示 , 类似计划的出台可能引导后续系列法规政策制定 , 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对《财经》表示 , “清洁网络计划”的出台 , 反映出美国对于中国数字产业生态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认识进一步加深 。 “这一计划是精心推出的 , 也绝不仅是个口号 , 后续肯定会有具体措施 , 其表现形式取决于美国对中美博弈形势的判断及价值选择 。 ”
吴沈括进一步指出 , “清洁网络”计划的提出 , 会对后续美国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领域政策法规的变更产生新影响 , 且这种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美国市场 。 “比如说 , 目前美国在5G领域对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游说 , 就已经能看到类似干预模式的影子 。 所以 , 中国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持续关注 。 ”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对《财经》表示 , 根据法学通用的比例原则的子原则“必要性原则” , 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 , 应选择对公众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 。 所以 , 特朗普政府对WeChat和TikTok“一刀切”的方式并不符合常理 。
何渊介绍 , 诸如此次TikTok与甲骨文的“数据托管”式合作方案就是一条可行之路 , 可实现在满足美国政府对“国家安全”要求的同时保住企业 。 “我的数据接受你的监督 , 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何渊认为 , 特朗普之所以颁布禁令 , 其根本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所谓“国家安全” , 而是美国企业能否得利、能否“瓜分”中国企业 。 “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案 , 并不一定要采取最极端的做法 。 ”
“政治化后的‘国家安全’必然滋生双重标准” 。 互联网观察人士王可特向《财经》感叹:“在这种情况下 , 被区别对待是中国企业唯一可以‘期待’的事情 。 ”
以2013年被曝出的“棱镜门(PRISM)”事件为例 , 根据《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等媒体报道 , 在该项目下 ,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得以直接从九家美国互联网巨头(即Microsoft、Yahoo、Google、Facebook、PalTalk、AOL、Skype、 YouTube、Apple)的服务器中监控和收集用户数据(包括搜索历史、邮件内容、传输的文件、即时通信、视频、照片、存储的数据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