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两度从军再从文的“新花木兰”( 二 )

  对于当年的女性读者 , 谢冰莹接下来的讲述 , 恐怕更能打动她们的内心 。 谢冰莹称 , 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成立 , 是她本着只有抗战才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唯一出路 , 只有参加这样的抗战 , 中国妇女才能得到解放这一信念而发动的 。 她说:“北伐后 , 妇女的活动被到厨房去的口号封锁过 , 以致妇运会曾一度消沉 , 但是今后的妇女要从家庭中打出一条血路来 , 这便要看妇女们是否能到前线去 , 和武装同志共同抗敌了 。 ”

女性网   至于前线战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 , 此行上海 , 究竟有什么目的与任务 , 谢冰莹也交待得非常清楚 。 她说此次来上海 , “是军部派她来和各救亡团体接洽前线所需要的书报、慰劳品、救伤药品等 , 并且为该团团员制棉大衣、换洗衣服等”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来上海第一天 , 谢冰莹除已见到过何香凝、郭沫若、柳亚子、沈钧儒、沈兹九等外 , 还参观了国际第一难民收容所 , 当众报告了战场前线一天的艰难生活 。 从她的报告中 , 大家知道 , 前线的汉奸问题、救护问题依然很严重 。 她希望后方能不断地组织并训练有担架、侦缉、宣传技能的男女同志 , 上前线去 。

  报道的结尾是这样的:

  谈到她个人的战地生活 , 她总是自称老兵 。 关于捉汉奸、审俘虏 , 在泥潭里跋涉 , 草地里避敌机 , 炮灰中写《从军日记》 , 无不觉得津津有味 , 兴致勃勃 。

  昨天下午五时 , 她回前线了 , 当她和采访人员握别时 , 只兴奋而简单地说了几声:“战地见!”

注意到   次日 , 1937年10月4日的上海《立报》 , 就这样把一个女兵的抗战生活 , 通过采访人员专访报道的形式 , 大张旗鼓地展示了出来 。 这一份80年前旧报纸的字里行间 , 无一不流露着一位抗战女兵的乐观与自信 , 仅此一点 , 恐怕也足以令当时那些听着唱片机、穿着高跟鞋 , 还在为生计与社交绞尽脑汁的上海太太小姐们惊愕不已 。

  感慨战后生活艰难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统一抗战 , 中国终于将侵略者彻底击败 , 在浴血奋战中终获胜利 。 继上海专访九年之后 , “新花木兰”随军凯旋之际 , 北平《世界日报》的采访人员再次拿起小本 , 追随而来 , 还是要她忆述一个女兵的抗战生活 。

  1946年8月11日、12日 , 北平《世界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 , 连载题为“谢冰莹谈抗战生活”专访报道 。 报道首先提及了谢冰莹在台儿庄战役期间 , 两次身患“险症”而最终脱险的惊险历程 。

  原来 , 因文笔出众又善于沟通 , 台儿庄战役之际 , 李宗仁曾请谢冰莹暂时出任随军采访人员 。 可就在此时 , 因盲肠炎发作 , 不得不卧病在床了 。 当时战地没有手术设备 , 不能医治 。 就连战地医生也只是说:“只有看着你死 。 ”谢冰莹回忆称 , 当时“她直挺挺的躺在床上 , 动也不敢动 。 连喝牛乳 , 都要用管子送到嘴里 。 那时她心里难过万分 。 那知养了一个来月 , 竟全好了 。 ”

  凭着幸运 , 谢冰莹在台儿庄战地上 , 侥幸“自愈”了盲肠炎 。 可后来 , 回到重庆割治时 , 又发现了肠梗阻的危险 。 还是凭着幸运 , 仍然“自愈”了 。 经历了盲肠炎与肠梗阻的两次奇迹般的“自愈”之后 , 谢冰莹一路艰险走来 , 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 。 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 战后复员的生活与家庭生计如何重新筹划 , 自己的写作生涯又如何规划等等 , 一系列近期与远期的个人问题 , 接踵而至 , 并不比一位抗战女兵的战地生活轻松多少 , 甚至还要更为复杂与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