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二 )


这个地方适不适合带着孩子去玩鸭?这条路的功能不同于公园步道和景观大道,建议有孩子的家长带着脑子出门,也学习一下交法第72条,未满十二周岁儿童不能在公共道路上骑自行车。
北自高和厦门乃至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专用道路比怎么样?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不同的条件和实际情况,这里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建设宜居城市肯定是北京的目标,北自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自行车高速公路什么时候能推广到全国?至少我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合理的规划自行车道已经是绝大多数道路已经具备的硬件条件了(比如北京,有历史原因)但是管理上,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其“软件”设施,比如机动车乱停车这些问题都在慢慢的变好,但如果都是通过假设高架走自行车,绝对是一种浪费。但其积极意义也远大于共享单车。
辅助爬坡和立体停车设施方便吗?聊胜于无,但投资成本并不小,未来损坏的几率也可能存在,让北自高更好更安全的运营,离不开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市民共同监督,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这条路的意义才会不一样。
对于一个世界自行车文化潮流的荒漠地带,自行车上千了就好贵,骑得慢可以不戴头盔,买自行车不如电动的实惠,和这些愚昧思想比起来,北自高这个硬件设施本身,已经领先民众的思想觉悟至少50年了。
总之,建设北自高与北京未来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把北京建设成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城市。这一远大目标,并不冲突。
我想检举一孩子的监护人没尽到看管义务,鉴于后面他蛇行至对面车道的视频里,露脸了,我就不上传了,这条路的相关规定还应该更加细致,未成年人必须有成年人陪同,势在必行。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8120529894301696题外话:
西单步行天桥作用概览
著名的西单商圈经过北京疏解之后,商业越来越向楼里面集中交法第七十二条:
未成年人几周岁才能骑自行车_百度知道
■网友的回复
挺好的,现介绍一下情况,网上能搜着的就不说了,说点别的。
就着图说吧。下图入口(龙泽地铁站旁边的)↓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一个和一般天桥一样陡的坡,有个助力装置但是我没看懂怎么用,不管了,反正就算推也没多费劲。口上守着四个保安,看你有车就让上,没车就不行。
高架路段↓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右边是人行道,左边13号线。过一段距离就有信号灯指示潮汐车道(红的)的行驶方向。
↓地面段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就挨着马路,得从特定的入口进出,其实你半道翻栏杆和小树丛进来也没人拦你。
路面很平整,今天刚投入使用,没有异味。所谓限速15km/h其实也没人管,就是说一下,让大家有个安全意识(安保人员这么跟我讲的),大家都骑得不快。全程没什么妨碍你骑车的东西,没红绿灯之类的。唯有的安全隐患就是可能有小孩子晃晃悠悠的骑,挺吓人的,车还没学好怎么骑就上路了,说实话入口的人应该拦一下的,毕竟规定了12周岁以上才能上路,拦下来有理有据。
这条路过的区域的开放道路红绿灯挺多的,这样一来应该能大幅度缓解交通压力吧....不清楚,再看吧,不过我不住在那一片,具体咋样你们翻以后别人的回答吧。
现在就担心这路的用途会不会偏离原本的设计。不是说骑公路车的会来上面飚,而是有人会因为这里环境和路况很好而来遛弯。我在路上听见了有人说可以考虑以后饭后来遛遛的。这条路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设置的,希望大爷大妈们就别来添乱。
就这样。
■网友的回复
很高兴首页上出现了这个提问,因为我昨天6.1儿童节起了个大早去这条自行车道体验了一番。简单浏览了一下已有的答案,难道怀着恶意的臆测进行冷嘲热讽成为现在回答的主流了吗?差点以为自己在刷微博……
作为一个周六去体验的非通勤族,我的感受是“这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管理和配套机制需要且正在完善中”。
先晒一下自己的骑行记录图,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体验,但总要比只看了一两篇新闻报道就开始臆测嘲讽要好吧。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关于这条自行车道的报道,我看到新京报和新浪网的报道还是比较详细的,链接如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673056471311671\u0026amp;wfr=spider\u0026amp;for=pc,http://news.sina.com.cn/c/2019-05-29/doc-ihvhiqay2283251.shtml,可以看到比较详细的信息。
首先,说说我的骑行体验,整体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自行车道宽度是6米,中间还设置了潮汐车道,我觉得这一方面考虑到了上下班骑行方向的潮汐变化,另一方面潮汐车道的设置也便于骑行速度较快的人可以有较为充足的空间来超车。路面铺设的树脂滴胶黏结红绿两色陶瓷颗粒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即使是雨雪天应该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感觉还是很踏实的。在爬坡设计上我觉得也比较科学,回龙观出发往上地方向骑行,多是下坡,迎合了人们赶着上班的需求,相反从上地出发就是上坡了,下班结束回家这点坡问题应该也不大。自行车道与地铁的接驳通道并没有完工,但还是可以给人更多的通勤选择。此外,即使在没有地铁站的地方也设置了卫生间和类似小服务区的地方,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即使还没有完全建设好,我也看到了一部分单车停车位,相当不错。最后一点是,东西向的那段是高架桥设计,六一当天的风景真的超级超级美,有朝阳微风、有蓝天白云,我在骑行时觉得这地方不拍电影的话也太浪费了。
其次,就一些已有的回答小小回应一下。很多已有的回答抨击15公里每小时的限制,我觉得这个规定的确略有一些问题,但还没到疯狂抨击的地步。说实话,我在骑行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路段是超速了的,但设想如果路面上骑车的人很多,我觉得这个速度也差不错。即使以15公里的时速骑行也比乘坐地铁要方便多了,而且还锻炼身体。配套设施与制度正在完善中,比如不允许行人、电动车上路基本得到了贯彻执行,入口与终点不是一个保安、也不是两个保安,而是每个口都有四五个保安在维持秩序,只允许自行车骑手进入且反复强调不可停车堵路,我觉得管理方已经在付出努力保证相关制度的落实。关于有人说什么助力装置看着就没用……一来想说估计这种人看着任何陌生东西都先甩出一句“这大概没啥用”,二来就我个人而言,就算没这些助力装置,对于类似坡度的天桥我也经常推车上去,并不是什么难破了天的事,上班通勤又不是出来享受的,怎么可能一路坦途舒舒服服?
最后,其实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没素质的人处处都有,不守规则的人总是会出现,虽然出入口两端有保安在维持秩序,但因为一些配套设施(比如与旁边人行道的隔离栏)还没有完善,总有一些人会想方设法进入自行车道。当天,我看见有两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的工人干完活直接在直行车道上并排散步的,也看见一个老头牵着狗跨过护栏上自行车道上来遛狗的,骑自行车看都不看就突然急刹调头的……甚至还有一个母亲慢慢悠悠骑着车跟在一个三四岁小孩儿后面,那个小朋友骑的完全就是那种最小的小朋友骑的玩具四轮自行车,看着一辆辆自行车从小朋友身边飞驰而过,也真是想给这个妈妈“反手一个赞”。不守规矩没素质的再怎么拦也是拦不住的,只能看看长时间运行之后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还是会愈发严重,只能拭目以待。
整体上,我觉得建设自行车道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如果我是一个住在回龙观到上地或中关村一带上班通勤族,估计会高兴的要死,多了一条自行车道至少多了一种通勤的选择。当然,这条自行车道刚刚落成开通还有相当多的不足,配套设施也还没有齐备,日后运营各种制度的落实与困难的解决只能拭目以待,期待管理者可以越做越好吧。
■网友的回复
很多回答都讲了使用体验和现场情况,这里就从回龙观地区城市治理的角度,讲一讲自行车专用路背后,和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故事吧。
2000年前后,“回龙观”建设在短时间内供应大量廉价住房,把市区稀缺的低层板楼和整洁环境,提供给北京中下层收入的市民。同时,为大量新市民提供生活和事业的起点。然而,城外飞地住宅、城市功能的单一、职住分离的模式,在之后的城市发展中渐渐暴露出问题。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横屏观看,回龙观居住区的建设时间路线图(图片来源:AC建筑创作 自绘)2002年,地铁13号线开通,回龙观一下子跟市中心、软件园有了更直接的交通联系,来这里买房的人更多了。拿出几年的积蓄,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扎根北京的头等大事就能解决。每天清晨,年轻人们蜂拥出门上班,小区里的主角,就成了推着婴儿车,操着各地方言的中老年人,他们共同的使命,是给在北京打拼的儿女们看娃管家,打造稳定的“大后方”。时间长了,很多邻居都经常和老刘攀谈,从他们那里,老刘听到了家长里短,也了解了小区外面的世界:
“咱小区东门新开了一家路边烤冷面的小摊,味道还不错,有空去尝尝呗。”
"最近严打挂着外地牌亮小红灯的黑车,这下孩子下班回家就不方便了,每天出地铁站都得等半小时才能挤上公交。您去过早高峰的地铁站吗?没有十分钟根本进不了站!都说在北京上班收入高,先得受得了这份罪呦。”
“坐地铁是麻烦点,但你以为开车就轻松吗?我们家孩子开车上班,每天都得在北郊农场桥挪1个小时,别看他出门早,迟到是常事。”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雨天里的霍营地铁站(图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0258705195460\u0026amp;amp;amp;amp;wfr=spider\u0026amp;amp;amp;amp;for=pc)
直至2018年底,每天有超过20万的回龙观居民在家和上班地点之间做钟摆式通勤;周末要享受到有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也要走出去。2014年北京市早高峰客流量最大的11座车站中,有四座在回龙观区域。
直到2017年,回龙观地区的城市道路系统还未形成,躺在市政规划图纸上的六条穿越13号线的道路,迟迟没能开工。即便去中关村软件园上班,7公里的距离仍然极其难以翻越。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穿越回龙观地区的地铁13号线,是数十万上班族的“生命线”。被压缩到极限的发车间隔,仍然赶不上乘客进站的速度,如果站台广播“本次开往西直门的车辆通过不停车”,就意味着下一趟车内会更拥挤。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回龙观地区拟建道路(红色)(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cityif”2018年9月21日推送文章:以规划引领推动回龙观地区城市修补的探索实践)另一方面,在2016年7月,北规院领导率领研究组,把解决三大难题的“一揽子”对策方案,向昌平区委区政府汇报了研究成果。成果中,“自行车专用路”的理念,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措施之一,尤为引人瞩目:封闭式,与机动车道立交、没有红绿灯;中途设置骑行驿站,用于休息和维护——这个想法乍看起来实在过于“浪漫”。但仔细分析过回龙观在10公里内的通勤人数占比、现有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这似乎又是一个最为“量身定做”的实用方案。
2017年1月,北规院的市人大代表杜立群提交了建设自行车专用路的提案,回龙观的交通改造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
怎样评价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
人大代表提案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移动客户端)2017年9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新总规中解决“大城市病”的相关内容格外抢眼,回龙观这块“试验田”的关注度陡然提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