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黄国学|《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孟琢老师讲给小朋友的《说文解字》( 二 )


章黄国学|《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孟琢老师讲给小朋友的《说文解字》
本文插图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汉字的创制 , 既吸收了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 也记录了人伦社会、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 根据这样的思路 , 形成了这套书的框架:
《走进汉字世界》
——讲解汉字的历史、规律与解读方法
《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
——汉字中的“我们”
《字里字外的天文地理》
——汉字中的天空、大地、河流、山川
《字里字外的动物王国》
——汉字中的飞禽走兽、神奇动物
《字里字外的人文历史》
——汉字中的家族王国、人文进程
《字里字外的衣食住行》
——汉字中的生活点滴、文明记忆
怎么给孩子讲《说文解字》?
给孩子讲《说文》 , 并不轻松 。 怎样做到深入浅出 , 兼顾准确与易懂?怎样让孩子契入汉字的历史与规律?怎样让他们在汉字的学习中 , 受到中国文化的全面熏陶?
章黄国学|《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孟琢老师讲给小朋友的《说文解字》
本文插图

首先 , 给孩子讲汉字 , 一定要符合汉字自身的历史、规律与体系 , 做到准确严谨 。 针对孩子的汉字读物 , 要以汉字学的研究为底色 。 在历史上 , 出现了不少“灵活权宜”的汉字说解 , 一旦在汉字的体系中进行审视 , 往往说不通 。 其中 ,把形声字讲解为会意字 , 是一种很常见的错误 。 当年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 , 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王安石不仅是宋代的大政治家 , 也热衷于汉字的研究 , 著有《字说》一书 。 有一次 , 苏东坡向王安石请教自己的“坡”字 。 王安石解释道:“坡者 , 乃土之皮 。 ”东坡听了 , 不以为然 , 反问道:“照这样说来 , 滑字难道是‘水之骨’吗?”王安石闻之 , 半天默然无语 。
其实 , “坡”和“滑”都是形声字 , “皮”和“骨”都是声符 。 后来它们的古音发生演变 , 看不出形声的痕迹 , 王安石才大胆地解释为会意字 。 但如果根据他的思路 , 其他从“水”的字怎么办?江是“水之工”吗?河是“水之可”吗?湖是“水之胡”吗?海是“水之每”吗?完全是讲不通的呀!
现代人讲解汉字 , 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说 , 有人把“鹅”讲解为“我的鸟” , 那“鸡鸭鸿鹄”怎么办?我们能把它们分析为“又的鸟”、“甲的鸟”“江的鸟”“告的鸟”吗?我们要从汉字的系统出发讲解汉字 , 一方面 , 让孩子触类旁通 , 把握汉字的整体规律;一方面 , 系统讲解正是准确、客观地阐释汉字的关键!
章黄国学|《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孟琢老师讲给小朋友的《说文解字》
本文插图

其次 , 给孩子讲汉字 , 要做到深入浅出 。 深入 , 要以学理为底色;浅出 , 除了语言的通俗易懂之外 , 还要把握汉字讲解的形象性特点 。 汉字的创制经过了一个“取象”的过程 , 这样的造字思路 , 与孩子们形象性的思维方式高度吻合 。 在古文字中 , 特别是在基础的常用字中 , “取象”规律体现的十分明显 。
这是甲骨文中表示动物的字:“豕”则大腹便便 , “犬”则摇尾连连 , “虎”则尖牙利爪 , “鼠”则嘴边有屑 , 牛角上弯 , 羊角下弯——汉字 , 把古人对大自然的缜密观察 , 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给孩子讲解汉字 , 要带领他们感受古人造字时的“取象”规律 , 由象到字 , 由字到义 , 从对汉字的形象感知出发 , 走进对汉字的理性认识 。
章黄国学|《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孟琢老师讲给小朋友的《说文解字》
本文插图

再次 , 给孩子讲汉字 , 要充分沟通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 我们不是就字讲字 , 而是要因形求义 , 通过汉字的分析理解语言、解读经典 。 要知道 , 汉字与汉语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古汉语的学习 , 对我们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 , 也有重要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