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笔会|又一个夏天离去 ——说说黑塞的“悲秋”诗 | 黄雪媛( 二 )


又一个夏天离去 ,
玉陨香消 , 晚来雨疾 。
雨水潺潺 , 湿漉漉的
林子里 , 苦香浓郁 。
……
狭暗中苦香浓郁
这世界 , 辞别了光 。
让我们作好准备 , 那晚来的暴雨
将生命的夏梦终了 。
(引自《秋日气息》 , 黄雪媛 译)
夏逝的惆怅在诗人的内心积蕴着“苦香” 。 在这首诗里 , 明亮的光与幽暗的林 , 温柔的梦与终结它的疾风暴雨形成强烈对比 。 夏天离去虽然伤感 , 却只管“作好准备” , 顺其自然 。 这温柔也来自于谣曲般优美的“韵” 。 黑塞最常使用交叉韵式 , 诗歌结构上常常回环呼应 , 如同奏鸣曲和乡村谣曲的合体 , 牧笛的单纯冲和了小提琴的孤独伤感 。 若借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蒂克在《斯特恩巴尔德》(刘半久译)中描述生活与诗歌关系的语句 , 用来形容读黑塞诗歌的感受 , 也是贴切不过的: “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美妙音响的魔圈 , 一个美化的存在像朦胧的月光照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 ”
对于黑塞的浪漫诗心而言 , 夏天是“爱情季” , 那么夏天离开 , 也意味着从爱情幻梦中清醒 , 走向更为“严肃”的生活 。
而我们的爱情也似花环
【文汇笔会|又一个夏天离去 ——说说黑塞的“悲秋”诗 | 黄雪媛】盛开在似火的夏日庆典 。
而今 , 最后一支舞曲已尽 ,
大雨倾盆 , 客人们四处逃散 。
繁花已逝 , 热情退却 ,
不必等待愧疚袭来 ,
让我们在这个严肃的夜晚
与我们的爱情作别 。
(引自《夏尽》 , 黄雪媛 译)
黑塞还喜欢用夏天比喻艺术家的创作鼎盛期 , 在这个季节 , 艺术家任凭其才华恣意燃烧 , 无所忧忌 。 他写过一个中篇《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艺术家克林索尔迷恋李太白 , 还称呼他朋友为“杜甫” 。 克林索尔有意无意地效仿李白 , 称李白是预知一切的“聪明老兄” , 他甚至渴望以李白的方式死去——醉后落舟 , 美妙绝伦 。 于是 , 他像一根两头燃烧的蜡烛 , 纵情痛饮 , 挥霍才华 , 耗竭了原本具有“十条命”能量的生命之血 , 随着夏天结束 , 便辞别了人间 。 小说中还有个情景 , 一位叫“赫尔曼”(和黑塞同名)的诗人朋友在夏夜对克林索尔吟诵起李白的《对酒》和《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
文汇笔会|又一个夏天离去 ——说说黑塞的“悲秋”诗 | 黄雪媛
本文插图

黑塞在瑞士隐居
那么 , 黑塞是一个任纵的逃避者吗?一个在故乡沉沦、家庭破碎之后 , 仍然固守着内在秩序 , 或者说只凝神于自己心灵的一呼一吸 , 而对外面世界的洪涛巨浪充耳不闻的隐身修士?就政治命运而言 , 黑塞比起同时代人比如托马斯·曼、布莱希特等作家的被迫流亡 , 或者滞留在德国的诗人贝恩等 , 可说是幸运的 。 他在1912年35岁时离开了德国 , 举家迁往瑞士 , 从此远离了欧洲政治的漩涡;又于1923年入瑞士籍 , 客观上疏离了与母国的关系 。 当他的故土遭法西斯肆虐 , 直至烽火连天 , 殃及整个欧洲 , 黑塞则隐居于瑞士乡间 , 拥有一小方“心远地自偏”的清净 , 这在那个不幸的时代里 , 已是一种大幸 。 他种花、画画、写诗 , 观察动植物 , 潜心研习着大自然的“语言学” , 以此抵抗外部世界的疯狂堕落 。 1951年 , 面对外界对他在战争期间“不问世事”的质疑 , 黑塞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 , 我从未逃避过时代的问题 , 也从未像我的批评者认为的那样 , 只知躲在象牙塔里逍遥 , 但是 , 对我而言 , 最首要最棘手的问题的确从不是国家的 , 社会的或者教会的 , 而是关于个体的问题 , 是那些个性独特 , 未被规范的人所遭遇的问题 。
事实上 , 如果我们多留心一些 , 就会发现黑塞的诗歌也不尽是浪漫吟咏 , 也有现实的笔触 , 只不过 , 他不像比他年轻一代的布莱希特那样亮出简单而锐利的词语 , 直击昏暗时代;也不像另一位同时代德国诗人贝恩那样 , 手术刀般解剖出现实和人性的病态和颓败 。 他的笔尖总是轻轻拂过不幸和丑陋 , 飞向美的事物 , 在其中周旋盘桓 。 在黑塞看来:“每一种真实的文艺都是肯定的 , 由爱而产生 , 从基础到来源均为对于生活的感恩 , 是对上帝和他的创造物的赞美 。 ”(引自《论让·保尔》) 。 他也曾说要把生逢乱世的“不幸”转视为一种淬炼意志、修习自我的“幸” 。 因此 , 黑塞的诗歌在凝视阴暗渊薮片刻后就会忽然转调 , 变得明亮 。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一首《浇花》的短诗 , 它也是在夏末秋初之际写下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