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作家需要审视的是内心是否还葆有文学立场 | 共话新“小说革命”系列( 二 )


文学报|作家需要审视的是内心是否还葆有文学立场 | 共话新“小说革命”系列
本文插图

文学报|作家需要审视的是内心是否还葆有文学立场 | 共话新“小说革命”系列
本文插图

哈罗德·布鲁姆
傅小平:大批评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要是听你这么说 , 怕是顿时感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 当然 , 他眼里的“小说正典”和你说的概念或许不是一回事 。 但鉴于经典占据文学的中心位置 , 并且极具示范性 。 小说正典的构成 , 包括对正典的阐释 , 都应该是开放的 , 并且给予你所说的新、异、野的创作以更大的空间 。
颜歌:换句话说 , 落实到我们作为读者 , 首先应该审问自己 , 我们所认为的“好/经典”的小说 , 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在吸纳和交流中有所更新的 , 还是单一和停滞不变的?举个例子:我们这个时代说是风起云涌也不为过 ,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风靡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交流、共情、审美和叙事的方式 , 这样的巨变和作为语言审美和文字叙事方式的小说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 又在怎么影响我们对小说判断的标准——我个人对这个是无解的 。 但总体来说 , 是不是对小说的“革命” , 应该从小说权利中心/经典和审美标准的开放和再讨论来起头?
何平: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可能值得注意 , 与我们的各式评奖和排行榜配套的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制度 , 特别是文学报刊制度 。 所谓新“小说革命”所针对的应该不只是最后的文本呈现环节 , 比如发表、选本、评奖、排榜等 , 而是整个文学制度 , 以及使其得以运行的文学权力 , 不能单单要求小说家“小说革命” 。 再有一个就是 , 中国当代文学观察者和研究者的文学视野问题 。 我认为 , 当我们谈论中国当下文学的时候 , 不能只局限于谈论期刊文学 , 也不能只局限在文学史传统的期刊文学 。
傅小平:赞同 。 这样一来 , 视野就打开了 。
路内:这二十年 , 前十年主要是确立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的经典地位 , 其余判断基本就交给市场和媒体了 。 近十年比较复杂 , 小说写作在载体层面被划分归类了 , 至少有纯文学、畅销书、网络文学这三种吧 。
笛安:接这个话说 , 我先回应一下傅小平问题中所说的当今大多数小说中被“普遍叫好”的部分 , 这个所谓“普遍” , 指的是谁?是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评论家们?“普通读者”是一个极为庞大并且复杂的群体 , 要想讨论的话其实不那么容易建立起一个针对具体问题的样本;如果是指专业读者——也就是评论家们 , 我想说最近二十年 , 也许我们的所谓“纯文学”小说的确缺乏一些所谓的“革命性”进展(我并不喜欢“革命性”这个词) , 但是就我的观察 , 最近二十年 , 我们的类型文学其实是有翻天覆地的进步的 , 科幻小说里 , 我们有了《三体》 , 这个似乎不用赘述;在悬疑推理小说这个类型里 , 我们也有了一些非常卓越的作品——所以我的问题是:在我们讨论当下“小说”的创造力的时候 , 是不是已经从一开始就把类型文学排除在外了?这个我不能苟同 。
路内:前面我说的三个区域之内的作家也不是隔绝状态 , 肯定有交流 , 他们互相看对方的路数 。 但似乎较少在观念和技艺层面 , 而是谈“载体”比较多 。 载体更强调运营方式 。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 , 道和术的不同吧 。 已经获得经典地位的作家是不屑谈论运营方式的 , 尽管他们可能运营得更好 。 新晋作者都受过高等教育 , 知道运营意味着资源的配置 。 我想 , 肯定有作家不愿意和资本、权力打交道 , 但绝不表示他就不懂其中的道道 。 总之 , 因为一些我也看不明白的原因 , 经典和新晋之间产生了断层 。
文学报|作家需要审视的是内心是否还葆有文学立场 | 共话新“小说革命”系列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