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王兴应该尽快站出来,谈谈外卖配送

外卖|王兴应该尽快站出来,谈谈外卖配送
图片

饿了么昨晚的反应 , 我不喜欢 。 困住外卖骑手的报道发酵半天以后 , 饿了么公众号深夜发文 , 称将发布新功能 , 请用户可选择向骑士让渡配送时间 , 并对骑士的鼓励机制做调整 , 个别订单超时不担责 。 我不喜欢的理由有两条 , 第一 , 简单地迎合了“配送员、企业、用户”三元对立的舆论情绪;第二 , 对事情的反应太快 。
这种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商业竞争和公关逻辑 , 按说是可以理解的 , 也不算小气 , 在方案里 , 并没有把矛盾完全转嫁给到用户和配送员 , 第二条调整机制的说明也展示了企业方承担部分成本的意愿 。
但问题在于 , 外卖配送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 对于它应当被揭示和讨论的边界来说 , 三元对立仍然过于简单 。 此外 , 我认为更大的问题是给方案的速度太快 , 给出方案就意味着终止讨论 , 得出结论 , 但现在显然不是将讨论叫停、给出结论甚至解决方案的时候 。
这几年时兴讲公共资源 , 既然全民讨论阵势已经拉开 , 资源高低是占了 , 就应该讨论得更加全面、有效 , 人物杂志的报道开了个好头 , 但仅仅是开了头 , 人们说文章信息量大 , 逻辑清楚 , 是难得一见的优秀报道 , 这都没错 , 但事情远远还没讲完 , 离事实的全面性还很远 。
当然了 , 单一选题的媒体报道从来不是以穷尽“全面性”为任务 , 所以有些报道适合止步于选题本身 , 但此次的现实情况不止于此 , 文章提出了外卖这个非常具有公共价值、延展空间的议题:在生活里 , 外卖配送是专属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 是爆发力最强的现代服务;在商场中 , 它是技术进步、消费主义、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元因素叠加造就的大生意;在产业背后 , 它更是技术、算法这些先进生产力最大规模落地的应用场景;甚至从利益、权益的角度来说 , 链条也是非常长的 , 在如此长的链条之上有很多重复杂的参与者、决策人和利益相关人 , 现在我们只看到了配送员的难处 , 其他人群的声音呢?
事实远不止“劳动人民和资本家”的矛盾 , 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层次更多 , 为什么?举例子说 , 在这种讨论中 , 甚至连美团这家公司 , 都不应该被简单粗暴地视为一个整体 。 如果把外卖骑手视为配送工具是一种对人类的异化的话 , 把企业家、技术人员、产品经理统统视为资本主义的图腾又何尝不是歧视?
外卖配送的讨论 , 也让我想起顺风车连续出现恶性事件时 , 滴滴像锻造中的铁球般内部出现缝隙 , CEO、技术、运营、产品、法务甚至公关 , 每个角色之间不同的利益和考量都凸显了出来——其实这一点都不稀奇 , 每一家公司都是这样由多方博弈并合作而来的 。
而在外卖这件事情上 , 美团公司里 , 被认为“没送过外卖 , 对场景体验不够、认识不足”的技术团队怎么想?他们的技术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配送员的劳动保障究竟应当是谁的责任?配送员的利益为什么不能用市场手段来保障?市场之手的调节作用在这里究竟可不可信?实现更慢的配送可以彻底解决问题吗?全民齐心倒退回不定外卖的社会里能解决问题吗?如果真的存在技术的剥削 , 那么被剥削的只是外卖员而已吗?在这件事上 , 王兴和企业家们对面的课题又是什么?他在谈“无限游戏”的时候究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诚的?技术的进步追求更高效的社会究竟是对是错?
像外卖配送这种如此庞大多元复杂的社会课题 , 我不认为可以由配送员、采访人员、专家、程序员、运营、产品、王兴、美团、阿里抑或任何人、任何一方一次性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 美团在人物杂志的报道中回避了采访 , 但现在他们应该尽快参与进来 , 为什么非得怀着“交代”的责任才能去发声?拿出真诚的态度 , 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原则、理念与困惑 。 推动公共议题的讨论足够深化 , 才有可能构建出更加持续可行的解决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