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信条》把他推到了更高的高度( 四 )


再一次地 , 我们可以将诺兰与希区柯克相对比 。 没有人会否认希区柯克的作者身份 , 但希区柯克本人在创作时最关注的 , 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人类境况、人性深度或是微妙情感 , 而是惊人却合理的结构均衡感 。
《火车怪客》的交换杀人 , 《迷魂记》的螺旋形叙事 , 《惊魂记》如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一般分裂成两半的叙事结构 , 其本身并不存在多少人文社科意义上的深度 , 相反 , 其美感与均衡感 , 就已足以成为它存在的理由 。
我们同样可以依此为诺兰的电影做辩护:它们在形式上的美感与严谨性 , 就足以击退质疑 。 当《记忆碎片》的黑白段落与彩色段落合流 , 当《敦刻尔克》的三个时间维度相交织时 , 如交响乐般严谨的美感 , 便自然产生 。
《火车怪客》
而在《信条》中 , 情况也是一样 。 理解和感受 , 在诺兰的电影里并不互斥 , 当影片的回文式叙事结构 , 或者用片中角色的话来说——钳形结构 , 开始昭显自身 , 当时间的顺流与逆流在某一时刻交汇时 , 如海浪般汹涌的秩序美感 , 就跟他设定的逆熵概念一起 , 构成了好莱坞第一人的诺兰美学 。
《信条》
【诺兰|《信条》把他推到了更高的高度】在电影所能达到的最精妙形态的神殿里 , 早就应该有诺兰的位置 , 《信条》不仅确认了这一点 , 或许还把他的神位 , 挪到了一个更显眼的位置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