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信条》把他推到了更高的高度( 三 )


《蝙蝠侠:黑暗骑士》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在重塑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同时 , 诺兰也在主动让好莱坞对他的身份进行重塑 。 《黑暗骑士》三部曲中 , 影片制作规模在增加 , 美术设计变得精致 。 剪辑手法依然时常破碎 , 却是一种被精心控制、更易被预测的破碎 。 至于配乐师汉斯·季默的加入 , 则完全使诺兰电影进入了好莱坞大片用打击式配乐 , 条件反射般控制观众肾上腺素分泌量的窠臼中 。
个人风格鲜明 , 但气质与商业片种不互斥的好莱坞导演 , 经常会采纳斯科塞斯曾提出的生涯规划策略 , 即「一部替制片厂拍 , 一部为自己拍」 。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在《黑暗骑士》三部曲的间隙 , 诺兰完全在遵循这个策略:他吸纳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工业风格 , 来讲述自己偏爱的反传统复杂故事;《致命魔术》与《盗梦空间》就此诞生 。 而后者的现象级成功 , 使得华纳影业把创作自主权完全交到了诺兰本人手中 。 他在资方、观众与他的个人需求之间 , 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
《敦刻尔克》是诺兰生涯中的另一个里程碑 。 在本片上映之前 , 没有多少人会想象到 , 一部几乎由全英班底组成 , 以不列颠国族精神为基底的二战电影 , 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轰动 。 但诺兰又一次成功了:作为走钢丝者 , 他通过非线性叙事 , 在智力游戏与人性洞察之间 , 再次达到了巧妙的平衡 。
《敦刻尔克》
华纳又一次在诺兰身上赌赢了 , 决定再给诺兰一个豪赌的机会 。 于是 , 造价两亿美元 , 取景横跨七国的《信条》诞生了 。
关于诺兰的「作者」之辩
《信条》再次证明 , 诺兰是个严格在好莱坞类型框架内工作的导演 , 甚至比之前更甚 。 如果说《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分别是反传统的黑色电影和盗抢电影 , 那么《信条》在情节层面上 , 就是一部传统的间谍大片 。
《信条》
身手矫健的特工、精通技术的副手、富可敌国的疯狂反派等角色设定 , 与任何一部「007」或「碟中谍」电影都没有太大区别;谎言、背叛、拯救危在旦夕的世界 , 并在闲暇间隙与女子调情 , 也都是间谍大片的例行情节 , 甚至略显俗套 。
但诺兰为这个故事选取的叙述策略依然惊人 。 与片名TENET一样 , 影片依照着回文式结构行进:为了挫败反派的阴谋 , 主人公必须在影片中点处借一道逆转时间之门回到过去 , 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
借此设定 , 诺兰塑造出了一个正序时空与倒序时空并行不悖的世界 , 使自己的脑力游戏再度升级 。 而在此世界中 , 种种违反物理常识的视觉异象也随之出现 。 你是否认为《盗梦空间》中的城市折叠已经足够震撼?那么 , 请你屏息静气 , 因为《信条》中有着爆破级别的令你意想不到的奇观 。
在《信条》上映后 , 对于诺兰电影的争议必将再次浮出水面 。 拥护者依然会强调诺兰在智力与结构布局层面的巧思 , 而对诺兰无感者 , 也依旧会指出诺兰电影中不可忽视的几种缺陷:场面调度乏力 , 对镜头内在韵律缺乏感知 , 内核肤浅 , 情感缺失 , 以及片中角色的扁平功能化……并进一步认为 , 这些缺陷让诺兰称不上是电影作者 , 充其量只是位顶级技匠而已 。
笔者曾经更趋近于后一阵营 , 因为之前曾提到 , 与德·帕尔玛或斯科塞斯之类同样在好莱坞系统内工作的导演相比 , 诺兰对于视听语言的确缺了点悟性 。 而诺兰所探讨主题的深刻程度 , 也只是在商业片范畴内较为出挑 , 并不能与艺术电影杰作相提并论 。
但我们在这里或许要回归波德维尔的论据 。 他之所以认为诺兰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作者 , 是因为诺兰对叙事的过程与结构有着一贯的执念 。
诺兰执拗地探索着讲述一个传统故事的种种新解法 , 用种种叙事诡计掩藏和揭示真相 , 浓缩、拉伸甚至逆转时间 , 并通过富有层次感的整体结构 , 让故事成为令人迷惑却又在力学层面无懈可击的建筑或迷宫 。 而一部电影的结构美感 , 有时候可以与它的影像美感同样迷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