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HTC M7—one众瞩目下的涅槃重生( 二 )


在这样的前提下HTC M7面世了 。 它必须优秀 , 也应该优秀 。 掌门人雪姨快刀斩乱麻 , 一口气砍掉了多余的机型 , 放弃了机海战术 , 给我们带来了第一台全金属的智能手机 。 比苹果的第一代金属机型iphone5早了整整半年 , 也给其他厂商设计全金属机身时提供了教科书般的参考 ,
全金属机身最大的难点在于信号溢出 。 跟苹果采用玻璃贴片的解决方案不同 , HTC采用的是金属注塑工艺 。 在金属背板的上下两端各留一条天线带 , 最大限度的保留金属背板的一体性 。 随后这个解决方案迅速被其他厂商玩出了花 , 玩的最好的应该要数魅族 , MX5背板的T槽 , mx6的U型天线 , 都是这个解决方案的变种 。 也有原封不动照搬的 , 像我们手上这台IUNI U2 。
有学的好的 , 也会有走偏 。 6代iphone在采用这一方案时 , 便成了这样……额……6代iphone是手机销售榜单中前三的存在 。 但当苹果拿出这样的设计时 , 着实让人震惊不已 。
还有另外一个经典的设计 。 CNC高光倒角 , 这个被iphone5和5s带起来的设计风潮 , 最先使用的 , 却是HTC 。
它很好的解决了背板和边框的过渡问题 , 同时也为机身增加了一些细节 , 提升了机身质感 。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如今复杂的工艺面前可能会显得有些粗暴 , 但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的元素 , M7的握感即便是现在来看也依旧出色 , 磨砂质感的金属背板略带弧度 , 可以很好的贴合手掌 。 9.3毫米的机身厚度在当时也只能算中规中矩 , CNC切割的高光倒角缓解了边框的割手感 , 音量键与边框持平 , 但做了同心圆的花纹处理 。 顶部是电源键 。
其中国行版本和其他版本的机身设计略有不同 , 国行版支持双卡双待 。 且后盖可以开启 , 轻轻拨开机身右边的拨杆 , 后盖的中部便可以取下 ,
里面是双卡槽和sd扩展卡 。 其他版本则是单卡不支持扩展的设计 。 牺牲了机身的一体性 , 换来了更好的扩展 。 底部是beats魔音耳机的logo 。
这算是早年HTC的保留项目了 , 系统内置了魔音音效 。 早年鼎鼎大名的G18便有买耳机送手机的段子 , 国行版本则换成了运营商的logo 。 我们这台是移动版 , 不过功能并未阉割 。 正面最有特色的设计应该要数额头和下巴了 , 内置了BOOM SOUND双扬声器 , 音质出色 ,
也是HTC one系列往后的重要卖点之一 。 所以HTC干脆将上下两边设计成点阵的样式 , 呼吸灯也隐藏在里面 。 两边是光线距离感应器和前置摄像头 。
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极具辨识度 , 并且HTC还将它保留成为家族设计 。 下放至中低端的机型中 。 至于被调侃成多下巴 , 那都是后话了 。 至少在M7上这样的设计反而给它加分了不少 。 下巴往上的logo一上手很自然的会以为是主页键 。 实际上它什么功能都没有 。 HTC重新调整了按键分布 , 将主页放在了右边 , 左边则是返回 。 取消了多任务 , 换成了双击主页 。 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 ,
HTC的另一大特色Sense UI也来到了Sense 5。
Sense UI应该是在MIUI和flyme出现之前动画最丰富 , 功能最全面的UI 。 miui初期也有不少HTC风格的第三方主题 。
为了迎合潮流 , Sense 5也由拟物风格转变为扁平化的UI 。 经典的圆环解锁和随天气变化的天气预报动画没有了 。
取而代之的是轻快的图标和动画 , 至于哪种风格更适合 , 也就只能用户自己判断了 , 转变为扁平化是大势所趋 , 迎合大多数消费者和市场发展 , 只是很多玩家可能会觉得 , 从那时候起 , HTC开始慢慢变味了 。 当年一个开屏动画在无聊的时候都能玩半天HTC已经不在了 。
但这套新的系统也并非一无是处 , 精简大量的动画换来了轻盈流畅的系统 。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续航 。 HTC也为这套新的系统增添了新的元素 , 加入的类似今天的负一屏的设计 , 只不过功能没有像现在那么丰富 。 只是显示新闻等信息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