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大鱼吃大鱼,五大巨头或掀中国啤酒史上最大的战争


五大|大鱼吃大鱼,五大巨头或掀中国啤酒史上最大的战争
文章图片
文 | 华商韬略 揭明玥
白酒在资本市场豪气冲天的同时 , 啤酒并没有闲着 。
华润啤酒、青岛啤酒股价均创历史新高 , 市值双双跃进千亿俱乐部;珠江啤酒、燕京啤酒、惠泉啤酒纷纷也高涨 。
资本市场之外 , 各家企业围绕啤酒市场的争夺也更趋激烈 。 其中 , 既有本土企业的你追我赶 , 也有外资企业的争先恐后 , 更有中外混合的明争暗斗 。
种种迹象显示 , 已经打了上百年的啤酒业 , 正在酝酿一场大级别的新战争 。
【百花齐放 , 野蛮生长】
相对白酒在资本市场的火热 , 啤酒有些落寞 。
但它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 。 百年以前 , 它面临的就是世界性的竞争 。
120年前 , 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 , 这是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啤酒厂 。

五大|大鱼吃大鱼,五大巨头或掀中国啤酒史上最大的战争
文章图片
▲青岛啤酒厂建厂原貌
3年后 , 一群德国酿造师建立的英德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在青岛拔地而起 。 这是我国第一家现代化啤酒厂 。
1914年 , “一战”爆发 , 德国啤酒无法输入 。 侨居俄国的华商张廷阁觉得 , 填补德国啤酒空白的机会来了 。 他将海外资金抽调回国 , 与同样怀揣“实业救国”梦想的山东商人郝升堂等7人 , 集资20万银元 , 在能引来玉泉山水的广安门车站旁 , 创建了一家中国人的啤酒厂——双合盛五星啤酒厂 。
次年 , 第一批五星啤酒问世 , 不仅走俏于京津沪等地 , 后来还远销至港澳地区 。
尚还是星火的中国啤酒业 , 由此开始了燎原 。

五大|大鱼吃大鱼,五大巨头或掀中国啤酒史上最大的战争
文章图片
此后30多年 , 由于各种限制 , 中国只在青岛、北京、哈尔滨等地建立了10余家啤酒厂 , 消费者更是寥寥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消费市场的兴起 , 以及国家“啤酒专项工程”的加持 , 啤酒行业开始了真正的爆发 。
首先是本土啤酒厂如雨后春笋 , 不断涌现 。 每个省市都建有自己的啤酒厂 , 短短几年 , 在全国遍地开花 , 长出几百家啤酒厂 。 如今的燕京啤酒 , 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 。
其次是 , 消失了的外资也卷土重来 。
1984年 , 英博(前称为“英特布鲁”)与筹建中的珠江啤酒合作生产 , 成为珠江啤酒的第二大股东 , 并向北京五星啤酒厂在内的几家啤酒厂转让酿酒技术 , 开始对中国市场的涉水和探索 。
也是这一年 , 日本三得利啤酒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 且第一个项目就投资5000万美元 , 在江苏连云港建立第一个中外合资啤酒厂——中国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 。
随后几年 , 更多外资啤酒企业大举进入中国 。 仅1993年 , 就有60多家跨国公司挟巨资、技术以及国际知名品牌 , 来开垦中国这块“酿造业最后的处女地” 。
据统计 ,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 先后在中国生产的外国啤酒品牌多达28个 , 中外合资更是近百 , 嘉士伯、蓝带、百威等全球啤酒巨头 , 几乎齐聚中国 。
这一阶段 , 外资对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 , 主要通过输入国外成功的啤酒品牌、成型的营销模式、良好的品牌文化和理念、成熟的市场操作手法 , 在中国投资建厂 。
那时 , 在华的外资啤酒企业中 , 高层几乎都是外国人 , 他们凡事亲力亲为 , 希望“用外国人来征服中国市场” 。
然而 , 由于价格、口味、市场等原因 , 第一轮交锋中 , 这些盲目自信的外资啤酒企业 , 终因水土不服而败北 。
90年代 , 巴斯、中策等大集团 , 纷纷从中国内地啤酒市场撤资;紧接着 , 富士达、达能等 , 也先后放弃了在中国内地的啤酒业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