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自古以来 , 勤俭节约不仅是关系个人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小事 , 更是关乎社会风气和家国兴衰的大事 。在极特殊情况下 , 甚至还能虎口夺命 。
君王皇帝|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君王皇帝|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在中国古代社会 , 人地关系一直高度紧张 , “浪费可耻 , 节约为荣”自古就是传统经济伦理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三宝”之一 , 便是“俭” 。《左传》曰“俭者 , 国之宝也” , 古语云“节俭之行 , 君子攸先” 。
春秋时期 , 齐国名相晏子(晏婴) , 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 , 名显诸侯 , 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 时时处处以节俭为意 , 就连与本身地位相称的生活待遇也坚辞不受 。
晏子“食不重肉” , 一餐只吃一个肉菜 。同僚梁丘据“见晏子中食 , 而肉不足” 。肉菜之外 , 主食是“脱粟之食”即只去壳没有精制的糙米 , 蔬菜不过是“五卯、苔菜而已” 。晏子做饭以够吃为限 , 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他家里 , 没有准备多余饭菜的晏子只能“分食食之” , 结果“使者不饱 , 晏子亦不饱” 。晏子衣着简朴 , 以蔽体保暖为度 , 甚至“布衣鹿裘以朝” , 把省下来的钱财“泽覆三族 , 延及交游 , 以振百姓” 。晏子以勤俭之道相齐辅政 , “政平民说” 。
遗憾的是 , 并非每个王朝都能视“俭”为国宝 。三国曹魏后期 , 奢纵之风弥漫朝堂 。魏晋禅代 , 西晋建立的当月 , 即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 , 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就“厉以恭俭 , 敦以寡欲” , 下诏“大弘俭约” , 力图扭转奢靡风气 。司马炎下令从皇宫中撤出“珠玉玩好之物” , 却将之“颁赐王公以下” , 间接诱导开启了王公大臣的奢欲 , 导致朝臣炫富之事层出不穷 , 弘扬节俭的政策竟然走向反面 。
驸马王济身为皇亲国戚 , “性豪侈 , 丽服玉食” , 公然带头违背武帝“恭俭”国策 。武帝曾到其家赴宴 , 王济“供馔甚丰” , 所有餐食“悉贮琉璃器中” 。其中有一道“蒸肫”味道特别好 , 武帝问起烹饪方法 。王济答道 , “以人乳蒸之” 。武帝当即“色甚不平 , 食未毕而去” 。
武帝虽然个人极度反感奢侈浪费 , 但因皇权不振 , 在制止贵族重臣的“豪侈”行为上一直有心无力 。西晋开国元勋何曾“性奢豪 , 务在华侈” , 衣食住行“帷帐车服 , 穷极绮丽 , 厨膳滋味 , 过于王者” 。平日吃的“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 即不蒸出来十字开花的形状就不吃 。每次进宫参加御宴 , 何曾都看不上御膳房所做的饭食 , 觉得不如自家厨房美味 , 无法下咽 。武帝“辄命取其食” , 就特许他赴宴时自带美食 。何曾“食日万钱” , 一天的饭菜就要耗费一万钱 , 以致留下“何曾食万”的成语典故 , 还“犹曰无下箸处” 。大臣“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 , 武帝“以其重臣 , 一无所问” 。
软弱的武帝后来甚至随波逐流 , 参与到重臣贵戚的斗富争豪之中 。武帝舅父王恺与大臣石崇互相“以奢靡相尚” 。王恺用糖水刷锅 , 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 。王恺用不常见的赤石脂做涂料 , 石崇就用当时难得的花椒刷墙 。二人一时不分胜负 , 武帝亲自下场“助恺” , 赐给他一株“高二尺许 , 枝柯扶疏 , 世所罕比”的珊瑚树 。王恺用这棵珊瑚树向石崇叫阵 , 石崇“便以铁如意击之 , 应手而碎” , 随后让人拿出六七株高三四尺 , “条干绝俗 , 光彩曜日”的珊瑚树 。王恺看罢 , 怅然若失 。
在朝廷大臣的竞相炫富和武帝的推波助澜下 , 新生的西晋王朝不但没有一点新朝气象 , 反而很快气息奄奄 。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 八王之乱兵连祸结 , 西晋统一全国仅37年就被乱华的五胡所灭 , 导致中国古代历史进入长达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