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道医|“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 二 )


三、《内经》与“取类比象”
若问 , 《素问》八十一篇 , 哪一篇最能代表《内经》的学术水平呢?我选择《阴阳应象大论》篇 。
此篇讲解阴阳 , 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人体阴阳 , 虽然以阴阳为本 , 但重在“应象” 。 所谓“应象” , 即是“取类比象” 。 可以说 , 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论下的“取类比象” , 五脏六腑、中药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对应于天地阴阳 。
我认为 , 这篇文章代表着《内经》“取类比象”思维的最高水平 , 若能悟透其理 , 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临床以及养生之中 , 必然有助于医术提高 。 其中的许多概念都不能忽视 , 如“天有精 , 地有形”、“辛甘发散为阳 , 酸苦涌泄为阴”、“味归形 , 形归气;气归精 , 精归化”等等 , 皆是分析人应该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
历代中医有大成就者 , 无不精熟《内经》 。 反复阅读《内经》 , 可以锻炼医者的思维方式 , 从而使医家在临床上灵活圆融 , 左右逢源 。 《内经》的主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取类比象” , 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 , 精读《内经》则是一个方便法门 , 从而让学者进入整体性直觉领悟的境界 。
四、中药与“取类比象”
古人观天察地 , 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 。 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 , 掌握这个方法 , 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 。
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 , 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 , 去分析其中的联系 。 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 , 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 , 且经得起临床验证 。 比如 , 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 , 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 。 严格来说 , 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 。
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 , 要求“取类比象” , 而不是分析成分 。 我们学习中药 , 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 , 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 。
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 , 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 。 比如 , 诸藤皆缠绕蔓延 , 纵横交错 , 无所不至 , 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 , 故有通络散结之效 , 治疗久病入络者 , 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 。 再如 , 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 , 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 , 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 , 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 。 又比如 , 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 , 故有破癥瘕、通经络之功;蝉 , 其声清响 , 昼鸣夜息 , 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 , 具搜剔之性 , 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 , 如土元、蜈蚣等 。 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 。
再如 , 大枣色赤而肉润 , 赤能生血 , 肉润补脾 , 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 , 无风反摇 , 故名独摇草” , 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 。 动物药中 , 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 , 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 , 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
五、取类比象是中医核心思维之一
太和道医|“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
文章图片
以象论“天人合一”:中秋时节 , 月得水气而成满月 , 正是金水相生之时 。 应之于人:肺为金 , 肾为水 。 经云“其本在肾 , 其末在肺” , 即是讲金水合为一气 。 若金水不相生 , 则肺肾不交而患成燥咳 。 应之于药:玄参与天门冬二药皆入肺肾二经 , 皆能禀金水二气 , 得上下环转、生生不息之妙用 。
以象论用药:发为肾之余 , 头发得肾气之精而能乌黑发亮 。 若肾气亏虚 , 就会出现头发斑白 。 中医治疗肾虚发白 , 多从补肾入手 。 常用四季长青的女贞、侧柏叶等来乌发 。 从医理分析 , 这类中药经冬而不凋 , 其“肾”气旺盛 , 故可取类比象 , 以之入肾补肾 。 推之 , 诸藤以舒筋、中空以发汗、花善解郁等 , 都是“取类比象”的临床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