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张岂之: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二 )


安徽寿县曾经出土战国时期楚王颁发给鄂君的免税凭证 , 即著名的“鄂君启节” 。从铭文中车舟所经过的城邑看 , 车节经过9个城邑 , 舟节经过11个城邑 。所通行的水路以长江、汉水水系为主 , 东至邗沟 , 西至汉江上游 , 南则循湘、资、沅、澧、庐诸水 , 也分别可至上游 。可见 , 在当时的水路交通体系中 , 运河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学名著《禹贡》中 , 有关于各地风土物产以及贡输道路的记述 。说明当时陆运和水运的吸引范围、货流方向和运输能力 , 都已经初步形成规律 , 并且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
交通事业在秦汉时期得到了突出的进步 。秦王朝和汉王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 。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
秦王朝交通建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成就 , 是驰道的修筑 。“治驰道” , 也就是经营驰道的修筑 , 是秦始皇统一后第2年就开始进行的宏大工程 。对于驰道的形制 , 西汉人贾山曾经有这样的记述:“道广五十步 , 三丈而树 , 厚筑其外 , 隐以金椎 , 树以青松 。”所谓“道广五十步” , 就是说 , 路面的宽度达到50步(相当于现今尺度69米左右) 。“厚筑其外” , 是指路基的构筑务必要求坚实 , 两侧又形成宽缓的路坡 。“隐以金椎” , 是说用金属工具夯击以使路基坚稳 。贾山还说 , 秦王朝修筑的驰道 , 东方通达燕地和齐地 , 南面行抵吴地和楚地 , 江湖之上 , 以及海滨的宫观 , 都可以一一连通 。驰道 , 当时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交通网的主纲 。驰道 , 其实是区别于一般道路的高速道路 。驰道的路面分划为3条 , 又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 。
秦始皇时代 , 还曾经修筑由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直抵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大道 , 称为“直道”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 , 这条道路全长“千八百里” 。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 , 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 , 开拓出可以体现出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 。秦始皇直道遗迹在陕西淳化、旬邑、黄陵、富县、甘泉等地都有发现 , 保存到现今的路面 , 有的地方宽达50米至60米 。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 , 可以代表当时制车工艺的顶峰 。通过对已经修复的两辆铜车的研究 , 可以发现其性能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地超过了先秦时代的车辆 。这两辆铜车都注重改进车轮的结构 , 以提高行驶速度 。从车轮的形制看 , 不仅着地面窄 , 有利于在泥途行驶 , 设计者还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 , 使车轮在行进时不易带泥 , 并且在毂的结构上有所改进 , 以减少摩擦 , 并且能够储注较多的润滑油 , 使得车行比较轻捷 。
神话传说|张岂之: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汉时期 , 随着车辆制造技术的进步 , 一些传统车型得到改进 , 适应不同运输需要的新的车型也陆续出现并且逐步得到普及 。例如四轮车、双辕车、独轮车的普遍应用 , 都对后世车辆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双辕车和独轮车的推广 , 对于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意义尤其显著 。
汉武帝时代养马业的空前兴起 , 是以对匈奴用兵多使用骑兵为背景的 。而事实上马政的相应发达 , 则全面地推进了社会交通能力的总体进步 。秦汉时期 , 大量的驴、骡、骆驼等西方“奇畜”作为驮负和引车的动力引入内地经济生活 , 也成为当时交通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
隋唐时期 , 是秦汉时期之后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又一个高潮时期 。
在尚没有过江灭陈 , 统一全国之前 , 隋政权的主持者就以古邗沟为基础 , 开山阳渎 , 沟通了山阳(今江苏淮安)与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的运道 , 后来又整治取直 , 使江淮间的航运不再绕行射阳湖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 , 以渭水水量大小无常 , 组织力量另开漕渠 , 引渭水 , 大略循汉代漕渠故道 , 东至潼关入黄河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三月 , 诏令动员河南、淮北民众前后百余万人 , 开凿“通济渠” , 沟通黄河、淮河水运 。同年 , 又动员淮南民众10余万人疏浚、改造邗沟 , 取代山阳渎 , 沟通了长江、淮河水运 。大业五年 , 隋炀帝又命令开凿“江南河” , 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 全长800余里 。河道宽10余丈 。大业四年 , 隋炀帝命令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 引沁水 , 南通黄河 , 北抵涿郡 。在隋炀帝当政时代 , 以洛阳为中心 , 北抵涿郡 , 南到余杭的大运河终于全线建成 。这是中国最长的运河 , 也是世界迄今为止最长的运河 。全长4千华里的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 对于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