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七夕节丨艺术与爱情最相配( 三 )


故宫博物院藏有《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 据介绍 , 此图作于清朝乾隆时期 , 纵47cm , 横32cm , 描绘了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 , 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 。作品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 , 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 。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 , 然后填彩 。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壁完全依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 。此图轴缂、绘结合 , 缂法简练 , 线条规整匀齐 , 敷色渲染和谐自然 。唐人林杰有《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 , 牵手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牛郎织女|七夕节丨艺术与爱情最相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冯超然 案供七夕图
七夕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古代女子 , 无论是大家闺秀 , 还是穷人家的孩子 , 都要精通女红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 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 , 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 , 纺纱织布 , 裁衣缝纫等女红针线活 , 男子择妻的标准 , 以“德 , 言 , 容 , 工”四个方面来衡量 , 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而传说中织女就是一位纺织女神 , 所以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 , 凡世间的女子都要祭拜织女 , 祈求其传授纺织技术 。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 , 人家妇女结彩楼 , 穿七孔针 , 或以金银瑜石为针 , 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 , 以乞巧 , 有喜子网于瓜上 , 则以为符应 。”
七夕之夜 , 月光融融 , 清辉尽洒 , 初秋的凉风袭来 , 凉爽怡人 ,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 , 借助月光 , 连续穿针引线 , 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 , 即获胜者 。反之就是输家 。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 , 颁发给胜者 。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
“七夕 ,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 , 高百尺 , 上可以胜数十人 , 陈以瓜果酒炙 , 设坐具 , 以祀牛女二星 , 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 , 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 , 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
南朝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 , 情来不自禁 。向花抽一缕 , 举袖弄双针 。”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 , 以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景 。
牛郎织女|七夕节丨艺术与爱情最相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程十发 乞巧图
宋朝时期 , 在京城汴梁专门为女子们设置乞巧物品专卖市场 , 即乞巧市 。《东京梦华录》介绍说:七夕前 , 身穿罗绮者充斥街市 , 随即有折来尚未开的荷花 , 京城中人擅做假的双头莲 , 赏玩一时 , 然后又带回家去 , 路人见了 , 纷纷流露出赞叹喜爱的神情 。从乞巧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 可看出当时七夕节的盛况 。明清时期更加流行的是投针验巧 , 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 , 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
《燕京岁时记》记载:
“京师闺阁 , 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 , 各投小针 , 浮之水面 , 徐视水底日影 , 或散如花 , 动如云 , 细如线 , 粗如椎 , 因以卜女之巧拙 。俗谓之丢针儿 。”
七夕习俗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 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
本文转载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牛郎织女|七夕节丨艺术与爱情最相配】· END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