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国产主流电影家国情怀艺术化表达的路径越走越宽


近年来 , 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烈火英雄》再到《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 , 国产主流电影群体崛起 , 并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
国产主流电影家国情怀艺术化表达的路径越走越宽
【热点观察】
作者:薛晓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编剧、导演)
近年来 , 主流电影不断刷新观众期待 。 从前几年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去年的《流浪地球》《烈火英雄》及《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 , 这些作品不但在票房上屡破纪录 , 更在社会话题和口碑上掀起热度 。 这意味着主流电影日渐成熟——不仅成功探索出家国主题多样化表达的艺术路径 , 且在艺术与商业间做到了平衡 。

电影|国产主流电影家国情怀艺术化表达的路径越走越宽
本文插图

电影《红海行动》海报资料图片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传统
在中国文化中 , 家国观念向来是重要内容 。 电影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书写方式 , 也记录了这一刻入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 。 中国早期电影先锋者借鉴传统民族文化 , 坚持“寓教于乐”的理念 , 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素材与灵感 , 逐渐探索出“家国叙事”的策略 , 成就了中国电影优良的创作传统 。
家国观念是中国主流电影的原生基因 , 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 , 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
中国电影诞生初期 , 形成了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 。 20世纪30年代 , “新兴电影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民族历史的大起大落与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 , 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民众的亲身体验与切肤之痛 。 一向以叙事见长的中国电影 , 在社会、时代、民族、阶级等观念的影响下 , 家国观念在电影中的叙述与呈现不断成熟 , 留存下20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文化与集体记忆 。
新中国成立后 , “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 。 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浪潮中 , 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 。 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 , 家国观念作为主流电影的宏观叙事主题 , 依然是一条主线 。 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电影需求的变化 , 主流电影不断探索创新表达主题的范式 , 家国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 。 这是新形势下家国观念依然是主流电影永恒主题的印证 。
借助生活化的中国故事与观众共情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 家国观念在主流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在不断创新 , 呆板说教式的内容生产逐渐被多样化的选题表达替代 , 混沌的模式化表达日益走向个体丰富性的表达 。 更重要的是 , 宏大叙事的视角转向了关注个体的微观视角 。
由于这种视角的转变 , 家国观念在主流电影中的呈现不再是硕大无朋的符号 , 而是化入普通人生命和生活的认知 , 这让家国观念的呈现在艺术处理中达到了更好的平衡 。 同时 , 以微观表达宏观的方式 , 不仅没有损益宏观叙述的大主题 , 反而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 。
《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烈火英雄》等不断创造现象级票房奇迹 , 去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也引发观影热潮 。 这些电影中家国观念的表达都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
相比之下 , 从前的主流电影大多宣教色彩浓重 , 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 叙述方式也偏向模式化 , 家国观念的表达往往以说教口吻和脸谱化表达为主 。
2009年后 , 主流电影一改以往“宣传片”的面貌 , 减少了死板说教 , 更注重影片故事情节的表现 , 人物塑造更加细腻真实 。 比如 , 《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为故事原型 , 表现中国军人的风采 , 紧张刺激的类型化事件带来了新鲜的观影感受 。 这其中 , 对于家国观念的表达是从大视野到小视野的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