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米如何搭建消费互联网生态

本报采访人员 屈丽丽
编者按/ 创业于2010年的小米 , 在今年8月11日迎来了创业10周年的日子 。 仅仅用10年的时间 , 这家秉持着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风口论”“唯快不破”的企业 , 连续两年登上了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 , 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 。
不仅如此 , 小米还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 并通过这些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 着手倒逼制造业的升级 。 按照雷军的说法 , 那就是要“孵化100家生态链企业 , 改变100个行业” 。 伴随这一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 小米生态链也由此打造出了自己的消费互联网生态 。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底 , 小米生态链上已有290个企业 , 2000多个产品 , 物联网平台连接的IoT设备总数达到2.35亿台;IoT产品收入占已有总收入的三成 。
纵观10年 , 正是消费互联网江湖英难辈出的时代 , 从乐视首提的“生态圈”概念开始 , 一众产业大佬和资本大佬都曾祭出了“生态”的大旗 , 但是“理想虽美” , 现实的落地却往往遭遇重重的壁垒和障碍 。 如何定位生态链的方向?如何最大化地产生协同价值?是诸多企业反复思考的问题焦点 。
小米的10年成就 , 尤其是一路走来的稳健的“生态链”模式 , 到底哪些可以为其他企业所借鉴 , 进而有所启发 , 成为内生的动力呢?本期商业案例回溯了小米10年来所遵循的运营模式、组织模式、定价模式 , 以及其进行价值协同的路径和方式 。
1.模式
小米的效率模式
小米创业的一个重要背景 , 是雷军在创办金山软件后一直思考的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核心问题 , 即“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出了问题 , 企业没有在研发上下功夫 , 而只是考虑在这个链条中如何赚到钱 , 层层加价 , 而层层效率都很低下 。 ”
所以 , 小米创业之初提出了“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效率” , 比如打造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 , 在三星、摩托罗拉、HTC等主流手机品牌普遍采用“多机型+差异化”打法时 , 小米选择了精品战略 , 而不是机海战略 , 每年只推出一款手机 , 并在设计上做到极致 。
但是 , 小米的效率模式不仅仅只是这些 , 还包括组织模式、定价模式、运营模式和花钱模式 。
★组织模式
雷军一直坚持避免小米成为一家大公司 。 众所周知 , 雷军对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 第一阶段是互联网 , 第二阶段是移动互联网 , 第三阶段是物联网(IoT) 。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 已经很难有公司能够逾越BAT这三座大山 , 但在物联网时代 , 小米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 然而 , 要想在物联网时代占据优势 , 一个万物互联的产品格局就必不可少 , 小米要自己生产这些产品吗?还是要利用其他方式?
在这一个问题上 , 雷军的思路非常清晰 , “如果我们自己搞77个部门去生产不同的产品 , 会累死人 , 效率也会低下 , 我们把创业者变成老板 , 小米是一支舰队 , 生态链上的每一家企业都可以高效运转 。 ”最终 , 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链以“实业+金融”双轮驱动的模式打造了大公司所不可能拥有的效率 。
同时 , 这种“不做大公司”的思维同样延展到了生态链公司的模式上 , 即“虽然有生态链作为支撑 , 但我们也绝不允许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做‘富二代’ , 端着架子 , 靠平台的红利生存 。 ”总结下来 , 就是“不做大公司”“不做富二代” 。
★定价模式
在定价模式上 , 小米产品再好 , 市场份额再高也不提价 , 一直采用低毛利率策略 , 以保持公司战斗力 。
雷军就表示 , “纵观三十年商业史 , 卖得贵的品牌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 甚至是几个月 。 而性价比高的都能健康地运营三五年 , 甚至10年以上 , 比如好市多、无印良品、优衣库等 。 因为毛利率低 , 就逼着自己追求效率 , 改善项目 , 这样才能保持公司的战斗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