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肿瘤|结直肠癌骨转移规范化治疗


结直肠癌骨转移规范化治疗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0%~15% , 且预后较差 , 5年生存率甚至低于5% 。 有研究表明 ,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异时性肺转移是骨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 , 同时 , 初始性骨转移和结肠癌骨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 结直肠癌骨转移最常见的表现是侵犯部位疼痛 , 伴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 。
从原发肿瘤的部位来看 , 直肠癌较结肠癌骨转移发生率高 , 转移部位最常见于椎骨 , 其次是骨盆 。 左侧结肠癌主要向椎骨转移 , 而右侧结肠癌往往向四肢长骨转移 。 结直肠癌骨转移常合并其他脏器转移 , 最常见的是合并肺转移和肝转移 。
骨转移按病变特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 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 。 大部分结直肠癌骨转移表现为溶骨性破坏 。
诊断方法
病理学诊断是结直肠癌骨转移确诊的金标准 , 在病理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 , 骨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放射性核素显像(ECT)、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学检查 。
在临床工作中 , ECT常作为诊断骨转移的主要手段 。 它能够早期发现骨骼中成骨、溶骨或混合性骨转移灶 , 特别是对成骨性转移有独特的优势 , 具有灵敏度高、不易漏诊的优点 。 但是 , 全身各部位骨组织在发生成骨过程或血流增加时 , 均会伴有双磷酸盐沉积 , 不仅见于骨的恶性肿瘤 , 还见于骨转移瘤之外的其他骨病变 , 因此 , ECT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较低 。 专家组推荐 , 对于高度怀疑骨转移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转移的患者 , 应行E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
X线是骨科常规检查方法 , 可鉴别溶骨性和成骨性破坏 , 但对早期骨转移瘤的检测灵敏度低 , 难以发现早期转移灶 。 并且在骨小梁破坏>50%时 , 才有可能在X线平片上见到明确的骨破坏征象 , 且容易被老年性的骨质疏松所掩盖 。 另外 , X线平片对锁骨、肩胛骨、脊柱和颅底等解剖较复杂、组织重叠较多的部位显示颇为困难 , 因此 , X线并不作为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手段 。 鉴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 专家组推荐 , 对有临床症状的部位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所发现的异常 , 可使用X线平片进行补充评估 。
CT作为原发灶诊断、复查随访的常见检查方式 , 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 。 尤其对于初诊时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 , CT可作为首选检查 。 同时 , CT对骨质破坏的情况更加敏感 , 可以较好地反映骨质破坏情况、周围软组织肿块侵犯程度、诊断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 但仍需要在骨皮质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观察到 , 因此 , 需要结合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 此外 , 由于CT显示解剖结构清晰 , 可引导穿刺活检 。
MRI能在骨转移早期侵犯骨髓而尚未累及骨皮质时即观察到异常 , 因此能发现CT和骨扫描不能发现的骨髓转移病灶 , 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程度 。 MRI在判断脊髓压迫和压缩性骨折方面优于CT , 尤其适用于怀疑脊柱转移或伴有神经症状患者的检查 。 但是 , 由于骨皮质在MRI的T1和T2加权上均显示低信号 , 对于四肢长骨 , MRI诊断骨皮质破坏的敏感性不及CT 。
PE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ECT , 并且可以评价全身骨骼受累的情况以及肿瘤的全身分期情况 。 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帮助较大时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 。 其缺点是价格相对昂贵 , 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
如果结直肠癌诊断明确 , 但仅出现孤立性骨破坏病灶 , 专家组推荐在临床治疗之前应当进行活检 。 对特殊部位骨转移病灶(骨盆、脊柱等)的活检 , 通常在C-臂透视或CT引导下进行 , 采用穿刺针切割或抽取肿瘤组织 , 尽可能选取溶骨性区域取材 , 以满足常规病理和分子病理学诊断的要求 。
治疗
结直肠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目标是:(1)改善生活质量 , 恢复功能;(2)预防或延缓SREs的发生;(3)延长生存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