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新的图像以惊人的荧光细节揭示了行星的构成( 二 )


行星|新的图像以惊人的荧光细节揭示了行星的构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原行星盘的艺术概念图(图片来源:NASA JPL)
科学家认为 , 像我们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形成于原行星盘的内部区域 , 距离它们所环绕的恒星不到五个天文单位 。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实时观测到这一过程 , 未来的观测或将见证行星在离恒星较近的区域诞生 。
摘要:
原行星盘中最内侧的一个au(注:天文单位A.U是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 。以A.U.表示 , 其数值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149597870700米)是恒星和行星形成的关键区域 , 因为 , 对系外行星的搜索显示 , 位于主星周围第一个au内有大量的近邻行星 。
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利用近红外多象素干涉仪(Near-infrared Multitelescope Interferometry)提供的毫角秒(Milli-arcsecond)级近红外干涉观测来揭示原行星盘内缘的形态 。
方法:
我们提供了15个对象的模型独立重建图像 , 这些对象选自在PIONIER-VLTI上使用半参数法彩色对象图像重建(SPARCO)进行的Herbig-AeBe测量 。我们提出了一套方法来重建和分析图像的一致性 。
结果:
我们发现系统中有40%(6/15)在观测的角分辨率下是中心对称的;对于其余的被观测体 , 证据表明 , 有30%(5/15)由于盘状结构的中高程度倾斜而呈现非对称发散;以及可能由非轴对称结构或多变环境导致的非中心对称形态(4/15 , ~27%);在具有盘状结构的系统中 , 有20%(3/15)呈现了可分辨的无尘腔 。最后 , 我们没有检测到超出内边缘的扩展发散 。
结论:
图像重建过程是探索复杂盘内边缘形貌的有力工具 , 是几何模型拟合的补充 。在近红外干涉观测所获得的角度分辨率下 , 大多数图像与中心峰值发射(无空腔)兼容 。对于分辨率最高的目标 , 图像重建揭示了一般参数模型无法再现的形态(例如 , 不稳定的内缘或复杂的亮度分布) 。此外 , 非轴对称圆盘显示 , 光学干涉仪探测到的空间分辨率使得近红外发射(在几个au内)的观测对时间演化非常敏感 , 时间尺度可以缩小到几个星期 。非轴对称发射的证据不能用简单的倾斜和辐射转移效应来解释 , 这需要另一种解释 , 例如内圆盘的翘曲 。因此 , 干涉测量可以用来跟踪这些圆盘在au或亚au尺度上的不对称性的演变 。
作者: inverse
FY: 胖头鱼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 , 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 , 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