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顺意民心退位让国 隆裕太后获盛赞

民国二年 , 即1913年2月22日 , 一位在近代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女子在北京紫禁城长春宫病逝 , 终年46岁 。 她就是清朝最后的皇太后隆裕太后 。

隆裕太后去世后 , 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为她办理丧事 ,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 , 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 。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 , 于2月26日休会一天 。 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 , 举哀致祭 , 军政要员亦纷纷向名义尚存的清室致电以示哀悼 , 多地举行了悼念活动 , 外国驻华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


「隆裕太后」顺意民心退位让国 隆裕太后获盛赞

3月18日和19日 , 民国政府在太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 , 有逾五万人出席 。 在作为灵堂的太和殿正中 , 摆放着隆裕太后的画像 , 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 , 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 , 大殿内摆满了挽联、花圈 。 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 其后 , 其与光绪帝合葬在崇陵 。

不仅隆裕太后死后极尽哀荣 , 彼时不论是媒体还是社会各界都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大公报》论曰:“既非依附于帝王 , 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 , 而独以让德高怀 , 召亿兆人之讴恩 , 曾不以国体之变迁 , 而稍驰其爱敬者 , 伊古以来 , 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

《中国日报》的评价是:“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 , 秉性柔懦 , 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 , 抑郁深宫二十余年 。 既无可誉 , 亦无可讥 。 惟清廷退位 , 后力居多 , 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 ”

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认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 , 以免生民糜烂 , 实为女中尧舜 , 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 , 永远履行 , 与民国相终始” 。 后来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亦说她“德至功高 , 女中尧舜” 。 民国上将阎锡山亦不吝赞美之词:“皇太后贤明淑慎 , 洞达时机 , 垂悯苍生 , 主持逊位 。 视天下不私一姓 , 俾五族克建共和 , 盛德隆恩 , 道高千古 。 ”

从上述评价看 , 隆裕太后之所以如此受推崇 , 正是因为她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 没有罔顾苍生的性命 , 而是顺天意而为 , 将国运长达296年的满清政权所控制的版图 , 完整地交给了中华民国 。 当时 , 清朝最后一位宣统皇帝、年仅6岁的溥仪 , 秉承隆裕太后的懿旨 , 发布了退位诏书 , 并由隆裕太后签字后生效 , 其中有三点值得一提:

一是承认退位的原因主要在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 , 故民生一日不安 。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 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 , 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 人心所向 , 天命可知” 。


「隆裕太后」顺意民心退位让国 隆裕太后获盛赞

「隆裕太后」顺意民心退位让国 隆裕太后获盛赞。二是承认“共和立宪国体” , 目的是“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 , 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

三是委任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 “总期人民安堵 , 海宇乂安 ,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