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职工5年拍60万张颐和园照片:每天待他如初恋( 四 )

  “廓如亭没有防雀网 , 雨燕都喜欢来这儿 。 听 , 这叫声就是雨燕 。 ”张晓莲说 , “这群候鸟 , 见证过几代王朝兴衰交替 , 城市的名字改了几回 , 北京雨燕却每年都来 。 ”

  历史在镜头下重演

  “古园和公园的区别就在于 , 古园有历史感、厚重感 。 ”张晓莲爱拍颐和园更多为了重拾历史 , 那些与清朝国运有关的照片 , 虽没有风光片耀眼 , 但她在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 , 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 方寸之间的仁寿殿 , 被张晓莲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地记录下来 。

  “颐和园要深入进去 , 才能与历史结合起来 。 我就是要拍点儿不一样的 , 这样摄影才有意义 。 ”她的那组照片 , 抓取了仁寿殿各个角度的细节 , 讲了一段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故事 。

  光绪中叶 ,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建设费两千万两白银修复清漪园 , 自此更名为颐和园 。 随之变更的还有临朝的殿宇 , 勤政殿更名为仁寿殿 。 这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 , 更是清朝权力中心的转变 , 同时也是清朝国运的转变 。

  一天傍晚拍摄时 , 张晓莲路过仁寿殿 , 正有人打着一束灯光 , 巨大的龙身影子映在了殿门上 , 张晓莲按动快门 , 实景的凤和影中的龙留在了画面中 。 光影之间 , 凤总是昂首挺胸 , 龙总是畏首畏尾 , 爪中空空如也 。 晓莲说 , 这张照片不由让人想起光绪皇帝的庙号谥号——德宗景皇帝 。 景者 , 影也 。 每当她和仁寿殿月台上的铜龙四目相对 , 总能感受到它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悲凉 。

  张晓莲不仅在拍历史 , 也在保护着历史 。 颐和园最南端的绣漪桥是昆明湖和长河的界桥 , 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 。 为满足行船的要求 , 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 , 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 但一个现代小船码头 , 将绣漪桥遮住了一半 , 远远望去 , 它秀美的体态大打折扣 。 于是 , 张晓莲拍了一张“码头下的绣漪桥” 。 她马上发给了颐和园园长 , 回复称目前正准备解决 。

  “我想要真正地宣传颐和园 , 表面的风光片要拍 , 但这种利于颐和园发展的细节也要拍 。 ”张晓莲不止一次提出修缮的建议 。 这回 , 园长走在了晓莲的前头 。 昆明湖北侧的鱼藻轩 , 是一处古色古香的亭子 , 亭中曾有一现代的商亭 , 始终没有启用 。 晓莲心想着 , 鱼藻轩内的商亭既不美观 , 也没有实用价值 , 不如把这不和谐的照片拍下来 , 再给园长看看 , 提出取缔商亭恢复历史原貌的建议 。 结果 , 晓莲去后看到了惊喜——商亭没有了 。

  “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 颐和园还会更多地还原历史的本色 。 ”张晓莲说 。

  要得到一张满意的片子 , 需要成千上万张废片做基础 。 5年来她已经拍了60万张照片 , “晓莲说”的公众号上发表了近3000张照片 , 拍颐和园是晓莲永远做不完的梦 。

  “等有一天 , 我老了 , 走不动了 , 就不拍了 。 那时 , 我再看看这几年拍的照片 , 也会很感动吧 。 ”晓莲说 。


退休职工5年拍60万张颐和园照片:每天待他如初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