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青春的意义在成长 军人的目光在战场

Array|青春的意义在成长 军人的目光在战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Array|青春的意义在成长 军人的目光在战场】在维和任务区 , 刘乂夫和战友们驾机执行侦察任务 。余 豪摄
先锋机组副驾驶、英语教员……年仅25岁、头衔不少的刘乂夫 , 是中国第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中最年轻的飞行员 。
在达尔富尔大约一年的时间里 , 刘乂夫先后与战友们复飞、开辟16条航线 , 解锁新任务点11个 , 完成空中巡逻侦察、要员专机运送、伤员紧急后送等任务50余项 , 获得联非达团和苏丹政府的高度评价 。但是 ,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 在险象环生的任务区 , 刘乂夫在飞行任务中遇到的挑战、险情层出不穷 。
一次飞往萨托尼执行运输任务时 , 刘乂夫便经历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情 。在距目的地只有最后几公里时 , 一架不明身份的直升机突然从附近的山头上钻出来 , 进入机组视野 , 以几乎同样的飞行高度向着他们驾驶的直升机呼啸而来 。面对突发情况 , 刘乂夫与战友临危不乱 , 在准确判断两机距离后 , 迅速避开撞机危险区域 , 安全抵达任务点 。如若当时观察不周、处理不当 , 后果不堪设想 。
在达尔富尔执行飞行任务 , 除了要面对航线上的“不速之客” , 刘乂夫和战友们还要面对各种突发恶劣天气的考验……
2019年10月 , 在前往扎林盖接运受重伤的埃及维和警察途中 , 刘乂夫注意到远方山区上空天色渐暗 , 有风雨欲来的趋势 , 于是他和机长商定加快任务进程 , 争取在积雨云形成前返航 。然而 , 云层聚集速度比他们预想的要快很多 。怎么办?是返航还是继续执行任务?返航 , 伤员救治必将延误;继续飞行 , 又有一定的危险 。
“生命无价!”刘乂夫迅即打开气象雷达 , 探明航路前方云量情况 , 发现了一条可以通过的狭窄云缝后 , 便快速更改航线 。直升机南侧是禁飞区 , 北侧是迈拉山 , 他一边谨慎地规划航线 , 一边协助机长修正航向 , 同时不断观察云缝情况 。就这样 , 直升机在“一线天”的云缝中摸索前行 , 顺利抵达扎林盖 。
返航途中 , 云层突然聚拢、云缝消失 , 雨水直接打在直升机风挡玻璃上 。刘乂夫心里咯噔一下 , 立即观察飞行仪表参数 , 协助机长控制直升机状态 。大约5分钟后 , 机组成功飞离云层聚集区 , 最终安全降落在法希尔机场 。伤员被顺利抬上救护车、陪护人员向机组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 , 刘乂夫倍感自豪 。
“维和的经历 , 让我更加懂得了青春的意义在成长、军人的目光在战场 。维护和平、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 是我作为中国蓝盔的使命与责任 。”说出这句话时 , 刘乂夫坚毅的目光折射出年轻一代中国维和军人自信与担当 。
浏览相关视频
请扫描二维码
视频制作:余 豪
视频编辑:苏 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