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国藩为子孙留下勤俭家风,李鸿章留下巨额财产,百年后效果如何( 二 )


这样长时间下来 , 李鸿章的个性也确实是有了很大改善 , 后来功成名就的李鸿章 , 想起曾国藩的教诲时 , 饱含深情地说道:“从前历佐诸帅 , 茫无指归 , 至此如识指南针 , 获益匪浅 。 ”很显然 , 在曾国藩幕府的那段时间 , 李鸿章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 他不再是如青年般轻浮冒进 , 渐渐有了踏实之气 , 但是“重术轻道”的这个根本问题 , 却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 这一点体现在他对子孙的遗留之物上就非常明了 。
曾国藩“重道轻术” , 做事情讲究的是从根本出发 , 不去关注那些表面上的细枝末节 ,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
曾国藩认为子女能否开心幸福 , 能否让曾家长保富贵 , 最为重要的是子孙的品性 , 而子孙的品性则基本由长辈们所表现出来的家风所决定 , 至于给孩子们留下金银财宝反而没有什么用 , 若是子孙有能力那么自己就能够挣到钱 , 若是子孙没能力 , 有钱也守不住 , 反而还容易带来灾祸 。因此曾国藩在世的时候 , 非常留心的一件事情就是致力于给子孙留下勤俭家风 , 自己过着很勤俭的生活 , 带动并督促着弟弟们也不能贪图安逸奢侈 , 哪怕是人在外地打仗 , 也不忘写信回去 , 让弟弟们督导子侄们读书练字、下地干活 , 让曾家真正形成了勤俭家风 。
李鸿章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 , 所采取的措施则与曾国藩截然不同 , 他并没有花费太多苦心去教导子女 , 同时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很是奢侈 , 让子女们从小就过惯了奢华的生活 。
李鸿章为官期间 , 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 他利用职务之便 , 大手笔往自己家里捞钱 。 在他去世以后 , 深得曾国藩器重的教育家容闳 , 在《容闳回忆录》中通过自己对李鸿章的日常交往 , 以及其表现出来的一些财务活动 , 认为其给子孙留下了至少四千万两的白银 。
当然这个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 , 而梁启超则认为李鸿章所留下来的遗产 , 应该是数百万两 。 在这两人之外 , 还有很多的学者也对李鸿章遗产进行了推算 , 基本上都是在数百万两到数千万两之间 , 反正没有低于百万两的 。而且李鸿章去世以后 , 他的子女们进行分家时所遗留下来的《分家合同》也佐证了这一点 , 李鸿章去世时在安徽一共有着价值300万两的6万亩田地 , 此外还有着数之不尽的住宅、商铺、当铺等等 , 尽管具体数目不确定 , 但其留下了巨额财产却是肯定的 。
曾国藩给子孙们虽然也留有一定财富 , 但肯定没有李鸿章那么夸张 , 他最为看重的还是勤俭家风 , 而李鸿章最为看重的显然是财富 , 这两者之间区别很大 , 那么在曾国藩与李鸿章去世以后 , 这不同的两种遗产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呢?
如今距离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时代 , 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 曾国藩家族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 , 如外交家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等等 , 每一代都有杰出人才出现 , 如今已是百年望族 。
李鸿章的后人中最出名的则是曾外孙女张爱玲 , 张爱玲笔下有过很多家庭长辈如何败家的文章 , 李鸿章的后人中也确实是有很多败家子 , 最典型的如其孙子李子嘉 , 每天按月领零用钱 , 沉迷黄赌毒不可自拔 , 在零花钱不够用以后 , 就开始败家产 , 最终败光家产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对待子女教育的经验教训上 , 还是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的 , 凡事都要像曾国藩那样从根本的“道”去思考问题 。
家长最希望子女能够成为怎样的人 , 过上怎样的人生 , 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平安、健康、快乐的人生 , 所谓希望孩子能够有很多钱 , 那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 本质上还是希望孩子能够不因钱而受苦 , 可以拥有很快乐的生活 。
而孩子之所以能够拥有快乐的生活 , 那其实不是由钱来决定的 , 而是由他的内心决定的 , 所以曾国藩为子孙留下勤俭的家风 , 让孩子们能够踏踏实实创造价值、享受快乐 , 家族反而人才辈出;而李鸿章为子孙留下巨额财产 , 结果却只是养出了大批的蛀虫 。现在也有很多父母 , 在教导子女时不会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 , 不思考如何培养出孩子勤奋、节制、好学、善良的品格 , 而是一味地追求学区房、名校、补习班 , 让孩子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中奔波 , 这其实也是脱离了“道”而去追求“术”的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