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国藩为子孙留下勤俭家风,李鸿章留下巨额财产,百年后效果如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徒 , 都为大清的振兴做了众多努力 , 也凭借着各自杰出的功绩 , 成为了晚清中兴名臣 , 为清朝续命数十年 , 他们身上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 ,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 ,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娄底的普通富农家庭 , 父亲曾麟书从小就参加乡试 , 直到43岁参加第17次乡试时 , 才考中秀才 , 可见天赋很一般 , 而曾国藩从小就是由父亲教导读书 , 背一篇《岳阳楼记》花了大半个晚上都没有背下来 , 以至于因此还遭到了小偷的嘲笑 。
李鸿章出身于安徽省合肥的官宦家庭 , 父亲李文安读书比较晚 , 因此在科举上的成就也比较晚 , 但到37岁时也已经考中进士了 , 并且是与27岁的曾国藩同榜登科 , 因此两人有了同年之谊 , 在仕途上也比较顺利 , 家境相当优渥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这种出身不同 , 导致了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有非常大的差异 , 曾国藩从小生活条件普通 , 同时学习在父亲的教导下进步也比较缓慢 , 因此他对待包括学业在内的所有世间难为之事 , 主要就是下笨功夫 。
在读懂一本书之前 , 绝不翻开另一本 , 而倘若这本书比较晦涩 , 那么就将书中的文章给背下来 , 一遍背不下来就背二遍 ,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打磨 , 虽然每天的进步有限 , 但是却能够积点滴之功 , 最终成就学问上的渊博 。在对待包括科举之内的问题上 , 曾国藩所奉行的也是如此 , 屡败屡战 , 只要笨功夫下得足够深 , 那么自然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 最终他在考了七次秀才后成功考中 , 此后会试时失败一次 , 于27岁时考中进士 。
李鸿章出生时家境已经渐趋优渥 , 同时他在学业上的进步也非常快 , 尽管没有表现出过目不忘的超能力 , 但是也不至于像曾国藩 , 背一篇不到400字的文章花掉大半个晚上都背不下来 , 17岁就已经考中秀才的李鸿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非常自傲 , 自视甚高 。
由于李文安与曾国藩有着同年之谊 , 因此李鸿章得以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 得到了曾国藩的耳提面命 , 认为他是可以支撑时局的栋梁之材 。 李鸿章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让曾国藩失望 , 他很快就考中了进士 , 并且于咸丰九年(1859年)进入曾国藩的幕府 , 为其出谋划策并起草文书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 , 曾国藩发现了李鸿章与自己的本质性区别 , 自己本性厚重 , 虽然未免有失灵动 , 但也因此不犯大错 , 遇到危机时也能够苦苦撑住 , 最为注重的是人的修养 , 也就是“道”;李鸿章则仗着自己聪明 , 自幼没受过什么苦 , 而有着很深的轻浮之气 , 尽管遇事时可以凭借一时的聪明度过难关 , 但在根本上却无有补益 , 眼里能够看到的只有“术” 。
曾国藩认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李鸿章的发展 , 因此想了很多方法磨练他的性子 , 意图要让他的个性变得厚重 , 比如说在李鸿章来见自己的时候 , 故意在那里洗脚让他等着 , 比如说让一群人跟他辩论思想 , 让李鸿章不至于每每提出一个独到见解便洋洋自得 。
推荐阅读
- 波斯|如果你是这个姓氏,你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波斯人”后代
- 亦然花开|诚可以化顽,将个人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是根本,曾国藩:柔可以制刚
- 心余所想|都是克虏伯生产,40年后这些炮还能用,李鸿章一口气买325门大炮
- 海叔说|如果你都有,那就是了,炎黄子孙身上特有的3大“印记”
- 喜兰科技|必先五戒”,哪五戒?别怪老祖宗没提醒你,曾国藩:“成大事者
- 匈奴|匈奴如今还有后代吗?如果你是6个姓氏之一,可能属于匈奴子孙
- 李秀成|李秀成供词为啥到60年代才公开?学者: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 国话风骚|可为何还是不让子孙攻打日本?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如此愤怒
- 体味懂得生活|看似成功,实际上却给子孙后代挖了个大坑,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慈禧问了一问题,曾国藩就断定:大清50年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