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AI测温落地趋势:已成日常刚需 产品形态呈细分化发展

现如今不管走到哪儿 , 机场、车站、医院、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都已经将体温检测作为常态化防疫手段 。 自全球疫情发生以来 , 不管欧洲、亚洲 , 还是中东、东南亚等国家都已经意识到 , 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便是测温 。
而这当中 , AI红外测温产品凭借 "非接触、高效测温、重点人员可追溯"等优势脱颖而出 , 国内外市场需求与往年相比增长迅猛 。
行业起底:AI测温一体机的产业链构成
与其他测温方式相比 , AI红外测温的好处是无需接触 , 检测距离相对较远 , 在人流密集场所也可以迅速筛查体温异常人群 。 同时 , 随着AI人脸识别技术的加入 , 不仅可以帮助测温更加精准 , 并且能够非接触地完成测温人员身份识别 , 从而进一步实现流动人员的信息追溯 。
总体而言 , AI测温一体机的产业链主要由主控板、红外传感器、人脸识别算法、落地应用等构成 。
人脸|AI测温落地趋势:已成日常刚需 产品形态呈细分化发展
图片

红外热成像的原理是 , 高于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的物体会发射"热红外线" , 通过对目标的红外辐射探测 , 加以信号处理、光电转换等技术手段 , 可以将实际探测到的 , 目标热量进行精确量化 , 这部分主要由红外传感器及红外热成像模块完成 。
然而 , 单独使用的红外测温技术也存在不足:在热红外线成像中 , 同样温度的物体是归为一类的 。 换言之 , 如果以37.3℃为警戒线 , 目标体温正常 , 但手持高于37.3℃的温水 , 依旧会被传统红外测温一体机报警 。
针对这种情况 , 就需要引入人脸识别技术 , 精准锁定面部 , 将测温目标与周围环境进行精准"分割" , 帮助红外测温更加精准 。 并且可以在检测到人脸后才激活测温模块 , 以此降低系统长期运行带来的损耗 。 而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验证功能 , 还能够同时门禁、考勤、访客管理等多种功能 。
由此也可以发现 , 人脸识别算法也将直接影响AI红外测温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 目前 , 市面有多种算法可供选择 , 但笔者不推荐直接盲目的付费购买 。 大家可以先试试虹软视觉开放平台提供的免费、离线人脸识别SDK 。 它的能力比较全面 , 涵盖了人脸识别、人脸检测、活体检测、年龄检测、性别检测等核心技术 。 并且 , 在基础人脸识别功能之上 , 它还升级了额头检测、佩戴口罩下的人脸识别等多种算法 。
融合细分场景 , 多元化的AI测温产品
当前阶段AI红外测温的产品形态已不仅限于人脸识别测温一体机这种门禁类样式 。 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细分场景中 , 厂商们纷纷根据业务需求推出了形态更多元、功能更丰富的AI测温产品 。
人脸|AI测温落地趋势:已成日常刚需 产品形态呈细分化发展
图片

深圳一德文化"人脸识别健康防疫一体机"
比如深圳一德文化推出了兼具人脸识别、口罩识别、AI测温、消毒物资取用、口罩回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人脸识别健康防疫一体机 , 目前已经在校园、办事大厅、写字楼等现实场景中落地商用 。 被检测者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无接触测温、口罩检测及人脸识别 , 整个过程不到3秒 , 无需人工引导、测量误差保持在±0.3℃ , 同时还支持体温数据查询和追溯 。
在景区这类场所 , 深圳光启结合虹软人脸识别算法推出了热成像智能头盔 。 景区工作人员只需戴上这款智能头盔站在入口处"扫一眼" , 即可完成对数米范围内所有目标人员的无感测温 , 每个游客的体温会实时显示在头盔内的虚拟AR显示屏上 。 这款产品目前已经在都江堰青城山、成都大熊猫基地、张家界(000430,股吧)武陵源、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多个景区投入使用 。
人脸|AI测温落地趋势:已成日常刚需 产品形态呈细分化发展
图片

深圳光启"AI热成像智能头盔"
在公共交通领域 , 在虹软视觉开放平台的赋能下 , 上海可充推出的"智能人脸测温+刷脸乘车支付"系统已经能在黄山公交等诸多路线中体验到 。 乘客只需要在上车时刷个脸 , 马上就能测出体温并完成乘车支付 。 当检测到体温异常的乘客时 , 安装在驾驶室旁的人脸识别测温仪就会发出警报 , 提醒司机及同乘乘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