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王永利:信用货币的重大突破与根本问题


|【金融观察】王永利:信用货币的重大突破与根本问题
本文插图
王永利/文数字货币渐行渐近 。 但形态变了 , 不等于货币的本质会变 。
从有形到无形 , 行至今天的信用货币体系突破了什么?待解的根本问题又是什么?
现在 , 世界各国的货币早已从实物货币(如黄金)转化为信用货币 , 但人们对货币为什么必然要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 , 信用货币的“信用”到底是谁的信用 , 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 , 信用货币体系有何突出优势和风险隐患 , 应该如何有效掌控货币投放与货币总量 , 如何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等 , 却存在非常大的模糊或误解 , 理论上非常混乱 , 实践中问题突出 。
当前 , “数字货币”的发展鱼龙混杂 , 关于货币的起源与本质出现诸多说法 , 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存在激烈争论 , 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零利率、负利率以及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 , 就是这种状况的充分体现 。
而变与不变之间 , “币值监控与总量调控”体系是否与时俱进了?
换言之 , 如果说信用货币最重要的突破解决了货币供应的不足 , 那么 , 现有信用货币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与风险则是——货币的超发与失控 。 该如何“勒住”信用货币的缰绳?
何谓货币的信用
首先 , 需要回答货币为什么必然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 。
一般认为 , 货币的基本功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 , 但实际上 , 货币的本质功能就是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 , 其他都是派生功能 。
要充分发挥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 , 就需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 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 就需要保证一国的货币总量能够与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社会财富的规模相对应 , 能够随同可交易社会财富的增减变化而变化 , 具有可调性、灵活性 。
这样 , 传统的自然实物货币 , 由于其实际供应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实物的自然储存量、开发或加工量等 , 很难与可交易社会财富规模的变化相适应 , 很容易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 甚至在国际贸易中 , 由于贸易的严重失衡导致货币的严重失衡进而引发相互战争 。 即使是金本位制下的纸币 , 也同样存在“特里芬难题” 。 因此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可交易财富的增长 , 实物货币必然要退出货币舞台 , 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 , 其价值同样需要以新的货币加以标示 。
货币则必然脱离自然实物 , 转化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财富的价值表征物 , 其本身可以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成为纯粹的数字) 。 但它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 是因为一国货币总量是以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社会财富作为支撑的 , 是建立在整个国家的信用基础之上 , 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 , 所以 , 这种货币被叫做“信用货币” , 也被称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
信用货币的“信用” , 是整个国家的信用 , 而不再是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的信用 , 也不是政府或财政自身的信用(并不是以政府税收为担保的) 。 货币不再像金属本位制下的纸币那样 , 是央行的负债 , 信用货币体系下 , 央行不再承诺货币持有人可以用货币向央行兑回黄金或其他东西 , 所以 , 货币不再是债券 , 而更像是社会财富价值的法律权证(财富证券化) 。
这就是货币必然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的根本原因 。 由此 , 也引发货币投放渠道与运行方式的一系列变化 。
投放渠道之变
这个时候 , 信用货币需要新的货币投放渠道 。 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包括:
1. 货币投放机构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
为确定货币币值 , 货币投放机构首先需要通过购买社会上最为认可的财富 , 特别是传统上曾经充当货币的黄金、白银 , 以及国际上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国际硬通货)等 , 作为货币的价值对标物(锚定物)和储备物 。 由此投放的货币 , 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