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被抄家官员到底多有钱?相比房产土地更爱藏金银

看清宫剧 , 凡说到一个显赫家族的败落 , 必有一个情节——“抄家” 。 从学者的统计看 , 1722年 , 清朝抄家的数量达到了政权安定以后的第一个峰值 , 那正是雍正皇帝继位的年份 。 6年后 , 13岁的曹雪芹经历了抄家之痛 。 后来 , 他在《红楼梦》中留下了这样的看破红尘之语:“金满箱 , 银满箱 , 展眼乞丐人皆谤 。 正叹他人命不长 , 那知自己归来丧……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 反认他乡是故乡 。 甚荒唐 ,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
日常生活中 , 很多人会对家庭财产三缄其口 , 把它视作一个重要隐私 。 所以在一般社会调查中 , 关于家庭财产的统计是最难得到准确数据的 。 古代更是如此 , 古人对数字的记录很多时候都不精确 , 常常以“数万”“数千”之类的约数来粗略记录 。 但清朝皇帝在抄家上的娴熟操作和制度化管理 , 竟意外地让抄家档案成了学者们研究当时家庭财产结构最“靠谱”的资料 。 借由这批材料 , 云妍、陈志武和林展将清朝官绅的理财方式展现在了新书《官绅的荷包:清代精英家庭资产结构研究》中 。
通过量化分析 , 学者们发现 , 清代官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热衷于买地 。 相反 , 越有钱的家庭 , 房产和田产比重越小 , 金融和商业资产的比重越大 。 在他们研究的185个案例中 , 田产与房产占总资产比重平均为42% , 中位数是36% 。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 , 政治气氛对官员的理财方式有不小的影响 。 在政治气氛紧张、皇帝喜欢抄家的时期 , 有些官员干脆持有大量现金 , 并把它们窖藏起来 。 比如钱度家持有现金的比率高达66.8% , 钱母房间的地板下就藏着1800两银子 。 纳兰明珠家奴安图 , 其宅院地下更是埋了近300万两金银 。 这笔钱也的确让雍正一顿好找 , 直到乾隆时期 , 人们还能从安家挖出金银 。 看来 , “窖藏”是当时官员抵抗“廉政风暴”的终极“策略” 。
年羹尧与和珅的家产
清代官场的抄家风气虽是雍正开启的 , 但他对抄家的态度却一直是遮遮掩掩 。 许多重大的抄家案例 , 《清实录》中并无记载 , 而是深藏于宫廷密折、内务府档案中 。 只是在清室覆亡、宫廷档案流散后 , 这段历史才逐渐为人所知 。 抄家的频繁可能曾在朝野上下引来不少议论 , 雍正四年 , 皇帝发表了自辩书 , 其中就为自己下旨抄家做了辩解:查抄的官员都是贪赃枉法、罪大恶极之辈 , 抄家实在是出于公义 , 抄出的钱财也是归于公用 。 但《官绅的荷包》的作者们认为 , 雍正没说实话 , 因为被抄的家族 , 大都是康熙生前近侍和曾反对雍正的政治势力 。
雍正亲口承认的抄家案中 , 影响最大的是年羹尧案 。 年家的财产数量巨大、种类庞杂 , 而且分散各处 。 经过大量史料、文献的汇总 , 《官绅的荷包》估算出年羹尧总资产为159万余两 , 其中金银所占比重最大 , 价值122万余两 , 占77%;其次是在盐业上的投资 , 有23万余两 , 占比14%;房地产最少 , 仅占1.8% 。
年羹尧虽敛财有方 , 但整个年家的财产居然还不及康熙重臣明珠的家仆安图埋藏在宅院地下的金银多 。 安图家被抄 , 大约是在雍正四年至六年间 。 第一次 , 官兵就在安宅刨出200万两白银 , 此后 , 从安家地下挖出银子的消息不绝如缕 。 后来 , 九卿会议颁布禁令 , 禁止窖藏金银 , 一经发觉 , 就将这些金银分给周围的贫民 。 这条命令显然是为了找出安图窖藏的金银所设 , 但“分散给贫民”却是诱饵 。 因为到了乾隆六年 , 又有人刨出10万两以上 , 这些金银全部进入了皇帝私库 , “交圆明园工程处用” , 一分都不曾分给贫民 。
有清一代 , 最为现代人所知的一次抄家就是嘉庆时的和珅案了 。 关于和珅的家产 , 迄今还找不到一份令人信服的抄家清单 , 不同的版本在数字方面有出入 。 但他富可敌国 , 家里白银2亿两、家产值8亿两的说法还是非常流行 。 近年来有学者估算 , 和珅所有家产远远没流传的那么多 , 总和不会超过2000万两 。 而根据云妍、陈志武和林展汇总史料以后的估算 , 和珅总资产仅为485万两 。 三位作者还发现 , 与大部分家产超过10万两的清代官员一样 , 和珅的资产中 , 田产房屋虽多 , 但占比仅为8% , 他的家产大部分是金银和贵重器物 。 另外 , 在和珅被查抄到内务府的字画上 , 几乎都没有钤上本人的鉴藏印 , 说明他并不打算长久拥有这批字画 。 被查抄的财产中有多少是准备上贡乾隆的 , 又有多少是私财 , 很难说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