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疫情,需要提高心理“抗挫力”( 二 )

  “我又在焦虑什么呢 , 疫情都控制住了啊 。 ”刘嘉媛总会反问自己 , 而又止不住的囤货 。 25岁的刘嘉媛单身 , 在出租屋里囤了120个口罩、2L的75%酒精 , 还有她一年都消耗不完的卷纸、挂面和罐头 。

  刘嘉媛觉得自己对疫情防护有正确认知 , 但同时在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等地出现疫情后 , 原本放下的心 , 揪起 , 放下 , 又揪起 。 刘嘉媛回想日常说 , 自家小区人员可以自由出入了 , 一部分的公共场所的测温卡点成了摆设 , 很多餐馆、生鲜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内 , 顾客都不戴口罩 。 “麻痹松懈的人越来越多 , 这让我没有安全感 。 ”刘嘉媛说 。

  孙博分析说 , “疫情重来 , 人们采取的心理防御被击溃 。 原本相信病毒得到控制 , 面对疫情再次发生 , 会再次受到打击 , 而且更为强烈 。 ”

  日常中 , 人们多少都有些负面情绪 , 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就会憋出“内伤” 。 疫情会让负面情绪一次次冲撞人们的心理防线 , 最终崩塌 。 在经历持续几个月压力之后 , 很多人对痛苦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耐受力变得很低 。

  韩小娟的焦虑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变 。 疫情后 , 她和丈夫从家庭月收入1万元降为4000多元 , 可每月的房贷、水电消耗等生活成本没有降低 , 两个儿子的教育支出也没有减少 。 “我家的好日子太脆弱了 , 哪天我和我爱人有一个失业 , 房贷就断供了 。 更不用想着万一哪天家里有个人再感染上‘新冠’ , 所以我处处谨慎 , 不敢出错 。 ”韩小娟对采访人员倾诉 。

  除了个人的焦虑 , 疫情常态化也让人产生了社交焦虑 。 杨旭每年一到夏天的周末 , 几乎周周有“饭局” 。 有的是维系人脉关系的酒局 , 有的是三五好友聚起来畅饮到凌晨的“发泄局” 。 杨旭告诉采访人员 , 他天生爱热闹 , 平日里喜欢和朋友打成一片 , 至今半年没聚餐 , 好友微信里聊上三五句就结束了 , 心里会有疏离感 , 觉得自己失去了信任 。

  增强心理韧性 , 适应“新常态”

  “面前有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 , 为什么你要撞得头破血流 , 绕过去就可以啊 。 ”孙博说 。 在做心理辅导时 , 他总是解释负面情绪出现的正常性和焦虑的功能 , 指导人们学会接纳负面情绪 , 不要为负面情绪的出现而自责痛苦 , 因为石头的出现不是你的过错 。

  在长期拥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 , 人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 “放松挂在每个人的嘴上 , 可真正懂放松的人不多 。 深呼吸、冥想、听音乐可以放松心情 , 但其实放松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和真切体验 。 放松是在练习中通过意志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上转移 , 关注自己的需要 , 体会躯体和心灵的压力释放 。 ”孙博说 。

  “心理韧性” , 也叫“抗挫力” , 是指在面临逆境、不幸、挫折及其他压力情境下 , 能够有效适应的能力 。 心理韧性除了能够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 , 避免伤害 , 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 。 孙博建议 , 可以尝试呼吸放松、瑜伽、正念等任何一种能接受的方式 。 比如可以在一个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角落静静发呆 , 可以培养一项新的兴趣爱好或运动项目 , 甚至可以多看几场电影、多读几本书 。 必要时 , 也可以找人倾诉 , 寻求支持 。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 , 不只个体需要“韧性” , 团体、社会也需要“韧性” 。 良好的社区复原能力会让个体更有安全感 。 面对疫情的反弹 , 各级单位和社区都迅速响应、迅速排查、及时通报 , 会让普通市民觉得安心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