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股惑》 中国百年股市忧思录( 三 )


这本书最后一章是“亚洲金融风暴” , 这部分历史距今时间不久 , 很多读者是熟悉的 。 值得一提的不是那次风波 , 而是内地重新设立证券交易所 。 1949年之后 , 在遭受外部经济封锁下 , 中国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基础 。 1978年之后踏上改革开放的航程 , 1990年代初重开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 , 是中国股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幕 。 A股无法模仿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做法 , 也无法模仿香港的做法 , 因为法律体系不同 。
尽管现在看来A股发展有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 但是透过历史的长焦距镜头 ,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快速成长 。 这突出表现在中国政府对1984年美国股市暴跌引发香港股市动荡之时 , 果断出手护卫港股 , 而这次出击又为1997年击退国际大鳄对港汇、港股的攻击积累了经验 。 当然 , 这里有一个大家争议的问题 , 就是大陆法系是否适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
【新京报|《股惑》 中国百年股市忧思录】我们可以看到 , 依据英美法设立的外国公司的股票 , 在1883年和1921年爆发的股灾中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 当时受冲击最大的是中资企业的股票 , 包括招商局、开平煤矿等都大幅下跌 , 甚至无人问津 。 参酌现实情况看 ,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尚未有以大陆法为依据的例子 , 我们需要慎重研究这个问题 , 以免绕弯路 。
阅读股市的发展历史 , 有助于我们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 金融周期具有相似性 , 我们现在又走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 , 我们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 促进股市的良性发展 , 谨防出现“明斯基时刻” 。
这本书提供了一条人性分析的主线 , 这是全球股灾的共同特点 , 而我认为中国股市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蕴含在制度与文化之中 , 这条线索在书中若隐若现 , 结合A股和港股近十年的发展 , 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启发 。
□郑磊(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