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之韩愈前史:江南奥壤,山水诗都(上)( 四 )


关于丹阳郡的设置时间 , 从古至今的各种文献中 , 都说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设置丹阳郡 , 而据新中国第一位文科博士、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在《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的精密考证 , 宣城置丹阳郡的时间还要早12年 , 即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就设置了丹阳郡 。
3、宣城郡治:江南奥壤
宣城地位转变的第三步 , 是由江南中心转变为江南奥壤 。 其中的关键 , 一是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孙权将丹阳郡治迁到了建业 , 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 二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分丹阳郡置宣城郡 , 治所仍在宛陵 , 也就是今天的宣城 。 这两件事也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
首先 , 宣城郡名出现了 。 宣城郡的设置时间 , 一般认为是281年 , 其实应该更早一年到280年 。 280年三月 , 司马氏的晋朝灭了孙吴 , 灭吴伊始 , 为了打压孙吴故都建业 , 不仅改名秣陵 , 而且同时分出丹阳郡西部设置了宣城郡 。 宣城的“宣”是什么意思?宣城地方文史资料说“宣”就是“显” , “显耀”的意思 , 我感觉有些勉强;我查了些资料 , 看到清朝学者吕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对宣城县的解释:“宣 , 同援 , 水形 , 象人一手据地 , 有所援也” , 似乎有些道理 , 因为皖南的不少县如歙县、黟县也是以地理特征命名的 , 而且“宣”有疏导、疏通的意思 , 汉代的宣城县在今天南陵县弋江镇 , 也就是在青弋江的边上 。
其次 , 孙权把丹阳郡治从宣城迁走 , 司马氏在宣城建立新的宣城郡 , 形象地说明了宣城地位起伏的一大特点 , 即在南北分裂的时候 , 在江南地区 , 因为南京地位上升、基本都是首都 , 所以宣城地位相对下降 , 而在国家统一的时候 , “成也金陵王气、败也金陵王气”、不讨北方帝王喜欢的南京 , 总是受到打压乃至毁灭 , 于是宣城的地位又相对上升 。 就以两汉六朝隋唐时期来说 , 两汉、西晋、隋唐是统一时代 , 两汉的宣城管着南京 , 西晋的宣城与南京地位不相上下 , 隋唐的宣城地位又要高过南京;而在六朝也就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分裂时代 , 南京作为首都 , 地位当然远远高过宣城 , 而且大多数时候 , 设在南京的扬州管着宣城 , 少数时候如齐朝、陈朝 , 宣城郡归治所设在当涂的南豫州管辖 。
首都南京的地位高过宣城 , 而且大多数时候南京的扬州管着宣城 , 其实对于宣城来说 , 不是坏事 , 而是机会 , 这就是下面要说的“近畿要地” 。
第二 , 近畿要地
六朝时代 , 也就是220年到589年之间的370年 , 南京与宣城的关系可谓密切:
南京是首都 , 宣城是近畿要地 , 这仿佛今天的北京与天津;南京是扬州治所 , 宣城大多数时候是扬州辖郡 , 这仿佛今天的合肥与宣城;南京是丹阳郡治 , 宣城郡与丹阳郡是扬州治下距离最近的两个郡 , 这样的关系 , 又仿佛今天的南京与镇江 。
更加重要的是 , 南京北据长江 , 宣城南靠群山 , 南京与宣城这样相互配合的区位特点 , 使得在分裂动荡的六朝时代尤其是东晋南朝时代 , 宣城成为首都南京的腹地、江南平原的沃壤 。 每当北方战乱 , 大批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的黄河流域以及江淮之间的官民迁徙江南 。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 北阻长江的江南 , 是中原汉族农耕文化的避难所 , 而江南平原汉族农耕文化再次的避难所 , 又在山水环护的西边的皖南与东边的浙东 , 皖南的门户是平原与山区结合部位的宣城 , 浙东的腹地是相对闭塞的绍兴 。 换言之 , 南京、宣城、绍兴三地 , 在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对峙时代 , 对于中原汉族正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发扬与光大 , 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具体说到宣城 , 正是因为这样的区位特点 , 促成了六朝时代的宣城 , 在民族面貌、人口迁移、经济开发、风俗转型等等方面的迅速变化 , 从而为唐代宣城“既有山川之胜 , 又兼海陆之富”、“六朝文物 , 萃于斯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