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之韩愈前史:江南奥壤,山水诗都(上)( 二 )


江南奥壤宣城作为“江南奥壤” , 本是传统的说法 。 唐人李昭的文章里说:“宣州……为天下之心腹 , 实江南之奥壤”;白居易的文章里说:“陵阳奥壤 , 土广人庶”;南唐韩熙载的文章里说:“宁国重藩 , 宣城奥壤 。 ”这里的宣州、宁国、陵阳 , 指的都是今天的宣城 。 那么何谓“奥壤”呢?简而言之就是腹地、沃壤 , 地理意义上的腹地 , 经济意义上的沃壤 。
在说明宣城为什么是“江南奥壤”之前 , 不妨先说个故事 。
在谢朓去世后六年 , 也就是505年 , 非常著名的梁武帝萧衍派六弟萧宏领兵北伐 , 已经投降北魏的陈伯之屯兵寿阳 , 与梁军对抗 。 萧宏的手下丘迟写了封信劝降陈伯之 。 丘迟的信写得非常感人 , 陈伯之不久就率八千之众重新归降梁朝 。 一般认为 , 丘迟信中最能打动陈伯之的 , 是下面这一段话:
暮春三月 , 江南草长 , 杂花生树 , 群莺乱飞 。 见故国之旗鼓 , 感平生于畴日 , 抚弦登陴 , 岂不怆悢 。
一封信 , 抵八千兵 ,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 差不多同样的情形 , 出现在唐朝天宝十二载(753) 。 宣州长史李昭给云游在外、共曾祖父的从兄李白写了封信 , 信是这样说的:
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 , 星分牛斗 , 地控荆吴 , 为天下之心腹 , 实江南之奥壤 。 既有山川之胜 , 又兼海陆之富 。 永嘉以后 , 衣冠避难 , 多来江左 , 六朝文物 , 萃于斯邑 , 至今余风犹存 , 虽闾巷之间 , 吟咏不辍 。 宣城为郡治所 , 据山为城 , 枕水为邑 , 山为陵阳 , 水为双溪 。 陵阳之巅 , 高出城闉 , 南齐谢元晖守此郡时 , 建斋以居 , 以其居高临下 , 故谓之高斋 。 后世几经修葺 , 犹可登览 。 登斯楼也 , 城郭皆在掌中 , 山川尽入心目 。 北望敬亭 , 崛起于川原之中 , 横峙若屏障 , 联绵三十余里 , 尤为一郡之雄秀 。 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弟佐此郡 , 政清且闲 。 每登高斋 , 时游敬亭 。 望风怀想 , 能不依依?吾兄曷兴乎来!继余霞成绮之句 , 赋临风怀谢之章 , 舍兄其谁哉!
就是这样的一封信 , 把已经53岁的“诗仙”李白“忽悠”到了宣城 , 李白从此与宣城结下不解之缘 , 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 , 李白多次来到宣城 , 留下许多诗歌 , 而且最后的终老安葬之地 , 就在当时属于宣城管辖的当涂 。 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云游四海、见多识广的李白来到宣城呢?从信中看 , 很清楚 , 是宣城的山川形胜、六朝文物、谢朓高斋、敬亭雄秀 。
下面 , 就以李昭的这封信为引子 , 说明宣城作为“江南奥壤”也就是江南腹地、江南沃壤的内涵 。
第一 , 名邑上郡
在先秦秦汉六朝近千年的时间里 , 宣城的地位走过了由县邑而郡治、由江南中心而江南奥壤的历程 。
1、县邑:贸易城市
宣城作为县邑 , 按照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的考证 , 最早的记载见于西元前323年所制、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 。 鄂君启节是战国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从事水陆两路货运的免税通行证 。 依据鄂君启节的记载 , 当时的宣城隶属楚国 , 称为“爰陵” , 应该是个邑 , 楚国称县为邑;爰陵驻扎有税务官员 , 而且可以接纳150艘船组成的贸易船队 , 所以是座不小的贸易城市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之韩愈前史:江南奥壤,山水诗都(上)
本文插图

应该说 , 谭其骧先生的这个考证 , 对于宣城来说非常的重要 。 在这个考证之前 , 宣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 是从西汉的宛陵县开始的 , 宛陵县置于何时 , 缺乏文献记载 , 姑且算作西元前121年宣城设郡、并以宛陵县为治所吧;那么谭先生的这个考证 , 就把宣城城市的历史 , 向前推进了大约200年 , 而且确认了宣城在西元前300多年时 , 就是一座不小的贸易城市 。
那么 , 谭先生是如何考证的呢?在1962年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的《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 , 谭先生推测爰陵在桐城东南60里;1963年 , 著名古文字学家、谭先生的学生、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黄盛璋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发表《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 , 文中批评谭先生的看法不对 , 认为“爰陵必为大地方……疑在今淮安附近”;为了回应黄先生的批评 , 谭先生又写了《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 , 也发表在1963年的《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 , 文中考证鄂君启节“庚爰陵”一句 , 大约300来字 , 结论为“爰陵当即汉代丹阳郡治宛陵县 。 爰、宛只是一声之转” 。 谭先生的这个结论 , 为黄先生接受 , 如在1982年出版的《历史地理论集》所收《鄂君启节地理问题若干补正》文中 , 黄先生写道:“谭文《再论》考证爰陵为汉代之宛陵 , 即今宣城前身 , 语音、方位皆合 , 此地名自此可定 , 拙文此处所论有误 , 应改从谭文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