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要甘心做“砖”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约十六年前 , 我第一次听到英国伟大摇滚乐团Pink Floyd的经典专辑The Wall(迷墙) , 并观看了同名电影 。 专辑电影反映的是二战后 , 英国青年的迷茫 , 痛苦和对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的渴望 。 至今犹记看过电影后彻夜难眠的兴奋、激动和恐惧 。 十六年过去 , 我又听过很多歌 , 看过很多电影 , 但仍然认为那是我听过的最伟大的专辑 , 看过的最伟大的电影 。
The Wall电影封面专辑中有一首歌叫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部分歌词如下: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我们不需要(呆板的)教育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我们不需要被思想控制No dark sarcasm in the classroom 我们不要在教室里被黑色讽刺Teachers leave them kids alone 老师们离孩子们远远的吧Hey! Teachers! Leave them kids alone! 嗨!老师们!离孩子们远远的吧!All in all it""""s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这些都不过是墙上的又一块砖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你都不过是墙上的又一块砖……
电影剧照这首歌反映的是二战后英国呆板、僵化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和心灵的桎梏和迫害 。 很多孩子觉得自己目前以及未来都不过是“墙”上的一块“砖”而已 。 “砖”的命运是什么?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自由的灵魂 , 没有作为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 , 只能被人搬来搬去 , 成为某堵“墙”的一部分 。 他们渴望挣脱“墙” , 也为挣脱做“砖”的命运做过努力 , 但最终还是无法从“墙”上挣脱出来 , 获得自由 。 为什么呢?因为“墙”的力量过于强大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旷世杰作《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 , 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也许人生在世 , 很难完全摆脱各种“枷锁” 。 这些枷锁包括我们的肉体、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等方方面面 。 我们渴望身心合一 , 但常常因身体的限制 , 禁锢了思想和心灵的自由;我们渴望在家庭中获得舒展自由的生活 , 但家庭带给我们的常常是更加沉重的枷锁 , 让我们不得不屈从于各种琐碎的现实;我们渴望学校能够尊重我们的个性和兴趣 , 让我们自由地学习自己所爱的内容 , 但学校为便于管理 , 常常用“一刀切”的方式让所有人成为遵守“规则”的“人偶”;我们渴望政治和社会宽松自由 , 尊重个体 , 但社会和政治也常常把我们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我们渴望文化传统可以成为我们寻找自己、开启智慧的力量 , 但文化传统又常常改头换面 , 成为某种可怕的“意识形态” , 让我们为它牺牲;我们渴望财富让我们获得更大的自由 , 但过度的“资本化”又让我们严重的“异化” , 让人成为资本的“工具”而被奴役 。 这些重重枷锁连接起来 , 就成为一堵堵坚固的“墙” 。 你可以偶尔挣脱其中的一两个枷锁 , 但要挣脱整堵墙 ,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
卢梭说:我们生而自由 ,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生而为人 , 我们是幸运的 。 我们有发达的大脑 , 精巧的语言 , 灵敏的双手 , 丰富的情感和自由的意志 。 这让我们超越很多物种 , 对自身和世界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支配权 , 让我们有目标、有智慧 , 有方法 , 能够不断突破现实的局限 , 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 。 但我们又是不幸的 , 正因为我们的愿望和欲求超越本能 , 比其他物种要强烈;我们的思想甚至可以和“上帝”沟通 , 脱离了作为“动物”的原始状态;我们对幸福的渴望超越目前的现状 , 有时达到一种迷狂的程度 , 所以 , 在求而不得的时候 , 我们对痛苦和无奈的感知可能又远远大于其他物种 。 死亡的迫近总是让人有摆脱束缚 , 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紧迫感 。 但生命的有限性又限制了我们充分发挥自我的时间和精力 。 我们乐于做人 , 又苦于做人 。 当我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 , 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时候 , 我们就越强烈的渴望挣脱作为“砖”去建构“墙”的命运 。
“螺丝钉精神”不过由于某种原因 , 也有人不但不排斥做“砖” , 还以做“砖”为荣 。 比如我们广为流传的“螺丝钉精神” 。 中国曾经的全民偶像LF同志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 , 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 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结和固定 , 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 , 才能运转自如 , 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 , 螺丝钉虽小 , 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 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 。 人的思想也是这样 , 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 ”(《LF日记》1962年4月7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 这种为“墙”奉献 , 快乐做“砖”的信仰固然值得歌颂 。 人类要前进 , 也总是需要一些为事业而合作 , 而奉献的精神 。 但时代变迁 , 到今天还完全乐于做“螺丝钉” , 并在其中体会到某种“绝对幸福”的人似乎已经越来越少了 。 知识爆炸、信息开放、科技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 越来越不乐于做“砖” 。 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 , 人的觉醒 。鲁迅先生说:“觉醒的人 , 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 , 更加扩张 , 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 , 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 ”另外 , “觉醒的父母 , 完全应该是义务的 , 利他的 , 牺牲的 , 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 中国觉醒的人 , 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 , 便须一面清结旧账 , 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 合理的做人 。 ”倒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或“五四运动” , 很多“觉醒者”都自觉承担起“启蒙”的重任 , 欲用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照亮更多的人 。 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启蒙主义”被广泛质疑的“后现代社会” , 似乎连“谁是觉醒者” , “他们”是否有“启蒙”的资格都成为值得怀疑的问题 。 打开网络 , “老师”已被称为“老湿” , “专家”已被称为“砖家” , “公共知识分子”已被称为“公知” , “教授”已被称为“叫兽” , “采访人员”已被称为“妓者”……似乎所有有“启蒙”资格的“觉醒的人”都被充满“娱乐精神”的网民“污名化”了 。 鲁迅也一定没有想到 , “觉醒”后的“新新人类”开始完全不把崇高和所谓的“觉醒”当回事 , 直接将“睡”与“醒”拉到同一个级别 。 于是在戏谑和享乐中 , “墙”的意义被消解 , 一种醉生梦死的变形的“犬儒精神”又开始成为时代的新潮 。 因为“墙”没有了意义 , 所以很多人开始忘了作为“砖”的不幸 , 用最浅层的感官刺激和娱乐至死的方法成为一块块没有信仰的、没有高尚追求的 , “快乐”的“砖” 。鲁迅先生说:“觉醒的人 , 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 , 更加扩张 , 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 , 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 ”最不幸的还是孩子 。 他们一方面被崇尚“螺丝钉精神”的政治“意识形态”所裹挟 , 另一方面又被崇尚“娱乐致死”的畸形的娱乐工业(并非所有娱乐工业都如此 , 所以特意加“畸形”二字)所包围 , 越来越难于找到真正的自己 。 最不幸的是本来应该将孩子培养成理性、自由、独立、丰富、正直的人的学校和家长却也拼命将孩子搬到各种“墙”上 , 生怕孩子没有做“砖”的资格 。 让孩子考一个“好”成绩 , 进一所“好”大学 , 找一份“好”工作 , 组一个“好”家庭 , 将来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人才” 。 但所有这一切 , 都不过是将孩子的棱角去掉 , 以便塞到某堵“墙”里 , 让TA争得一个做“砖”的资格 。很多成年人由于现实生活的桎梏、知识结构陈旧、思维固化、思想封闭等原因 , 已经很难做到自我更新 , 甚至已经有意无意、甘愿或被迫地成为“砖” 。 但孩子是新鲜的 , 他们的思维活跃开放 , 兴趣和个性都没有完全定型 , 充满了未来的可能性 。 而教育就是要在保存孩子天性的基础上 , 让孩子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 并在探索中保存自己的灵性 , 开拓自己的可能性 , 最终完成理想自我的建构 。 教育若不能做到解放孩子 , 激活孩子 , 成全孩子 , 让孩子成为TA自己 , 就很难被称为成功的教育 。 若教育反过来成为禁锢孩子 , 扼杀孩子 , 扭曲孩子的工具 , 让孩子放弃所有可能性 , 安安心心地做一块“砖” , 这种教育只能被称为“异化教育”或“奴化教育” 。 让孩子不要过早的甘心做“砖” , 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
推荐阅读
- 溺水身亡|祖孙3人落水,爷爷自救逃出孩子却溺水身亡,家人痛哭流涕
- 如何把一盘好棋下烂的秘籍
- 90后试药人,要钱不要命
- 不要盲目跟风摆地摊
- 青年|冷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13岁少年危急关头教科书式救大人
- 犯罪|孩子误食硬币,菏泽街头上演生命通道
- 别掐灭农村孩子的希望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那个四岁让梨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 青年|孩子幼儿园过生日,宝妈送蛋糕却被原封退回?老师:只收双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