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前苏联的科技创新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图片
作者| 熊文明
来源| 钛禾产业观察(ID:Taifangwu)
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 是二战结束后的首次「万国联欢」 , 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个展示国力的舞台 , 纷纷拿出看家宝贝 。 其中 , 苏联人展出一台可以由数字程序控制的机床 , 艳惊四座 , 最后被评为金奖 , 封冠全球 。
遗憾的是 , 苏联人很快就失去了这一优势 。 如今苏联在设备数字程序控制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
这是苏联科技的一段「典型」往事 , 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个类似故事 。 现在来看苏联科技发展史我们发现 , 几乎所有高光时刻 , 都诞生于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美苏争霸年代 。
1961年4月12日 , 27岁的苏联空军上尉加加林驾驶着飞船 , 绕地球飞了一圈 。 从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到把第一名活人送上天 , 苏联人仅仅用了三年半时间 , 这样的速度 , 更加深了美国人的不安 。
这场深入无人区的太空竞赛 , 意味着苏联的科技工业体系已经从技术引进与消化的初级阶段 , 逐步过渡到通过基础科学研究进行转化 , 从而掌握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 按照正常逻辑 , 苏联应该自此走上科技创新和科技交流的正循环 , 像美国一样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福祉 , 诞生IBM、苹果、Google这样一批高新科技企业 。
可为什么苏联的历史会朝着另一个方向滑落而去?
01
消失的电子管:死于没有未来
1946年 , 世界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 此时的计算机符合科幻片中所有的蒸汽朋克想象:足有两个教室那么大 , 两层楼那么高 , 用的都是电子管 , 一开机能让附近城镇因电力崩溃而陷入黑暗 。 由于电子管是消耗品 , 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随时爆管 , 需要一群科学家围伺这头电子怪兽 。
四年后 , 苏联人造出了MESM——据说比ENIAC更耐用的另一个电子管巨无霸 。 彼时的世界 , 能这样烧钱造怪兽的 , 除了美国就是苏联 。
1947年 , 世界第一个晶体管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 , 吹响了集成电路的号角 。 苏联也没落后多少 , 三年后便制造出了自己的晶体管 。
1956年 , 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Lepreachaun 。 苏联依旧不敢耽误 , 在这一年研制出硅晶体管 , 而苏联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明斯克2」也在6年后问世 。
看上去 , 此时的苏联在半导体领域对美国是一种咬合式追赶 , 美国人搞啥 , 我就搞啥 。 直到1964年 , 美国IBM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IBM-360 。
这一次 , 苏联人没有跟进 , 选择继续发展电子管而不是晶体管 。 当时 , 苏联科学院院士瓦伦丁阿夫迪夫突破了电子管小型化的技术 , 让电子管继续辉煌了20年 。 但这一了不起的技术突破 , 也为日后苏联在整个集成电路的发展中逐渐掉队埋下了伏笔 。 等到以晶体管为主流的集成电路大势已成 , 苏联人回过头再来追赶 , 美国已经走远 。
图片
小型化的电子管
为什么会走这样一段弯路?
最流行的说法是 , 以备战为核心的科技政策让苏联半导体发展迷失了方向 。 苏联的官僚们认为晶体管无法抵御核战中强大的电磁脉冲 , 从而选择了受干扰较轻的电子管 。
另一种说法是 , 冷战中美国对苏联的技术封锁 , 遮蔽了苏联科学家的技术预见 。 选择电子管道路的并非苏联官僚而是科学家 , 信息不对称导致其科学预判结果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 , 与世界脱节 。 苏联科学院的专家们认为 , 电子管的小型化才是电子工业迭代的正确方向 。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说法 , 苏联人首先在半导体领域自己把自己忽悠瘸了 。
若干年后 , 美国人主导建立起庞大的晶体管世界时 , 苏联人苦心经营的电子管体系便在没有未来的嘲讽声中逐步死去 。
推荐阅读
- 烟雨遥远|“黑色死神”,二战最危险岗位,华为为何转发苏联伊尔2攻击机?
- 行业互联网|胶州:大沽河度假区招强引智 科技创新项目实力入驻
- 群众网|为什么是硅谷?——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
- 中年|中核集团三门核电:科技创新助推安全生产
- PingWest品玩|深圳科技创新的华为烙印
- 中创产业研究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 科技赞同科技喜获2020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赛金奖
- 商业综合报道|南京创新周成功闭幕 科技创新成主场
- 王石头科技|小米的成功是否代表了科技创新?
- 中国科学报|“让北斗用上最好的钟”:科技创新为卫星导航系统带来优异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