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小学生省级奖被撤,青少年科创大赛仍有八问待解( 二 )

 

云南省创新大赛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 , 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 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 , 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 , 收回奖牌和证书 。

 

追问2:学生自主研究程度如何界定?

 

陈勇彬在声明中表示 , 自己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 , 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 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 。

 

《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2020年修订)》明确 , 每个项目可有1-3名辅导教师 , 对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给予辅助性指导 , 但同时须遵守“三自原则” , 即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 , 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 , 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

 

陈勇彬提到了一个词 , “过度参与” 。 实际上 , 在该比赛中学生自主研究应占多大比例 , 家长等成人可以“帮助”多少 , 这个“度” , 目前没有明确标准 。

 

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协会理事长夏五四曾经担任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 。 他坦言 , 父母是科研人员的孩子 , 确实比其他孩子更有优势 , 从小耳濡目染 , 也可以近水楼台接触实验室 , 了解一些实验器材 。 但对于这些孩子的参赛项目 , 家长和辅导老师的作用 , 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孩子 , 挖掘孩子潜能 , 培养孩子科学思维 , 而非代替孩子 。

 

他说 , 一些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理 , 这种“拔苗助长”的功利做法反而害了孩子 。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虚荣心强加给孩子 。 ”

 

“各项目都可以明正言顺有学校课内外的科技辅导老师包括科学家 , 并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 , 培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等 。 这也是大赛的初衷之一 。 但问题在于学生应始终是项目的主体和主角 , 其他人只是辅助、指导角色 。 ”曾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超十年的陈教授(化名)说 。

 

陈教授介绍 , 评审阶段通过项目的文本和现场问辩可以发现、判断成人参与是否过多 , “我们首先看重学生研究思路是否清晰 , 另外根据项目中的主要核心实验的细节 , 可以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 ”但他也表示 , 更多时候评委们很难通过终赛时仅十几分钟的面对面答辩判断成人的辅导程度是否超限 , 更难以100%证明该项目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