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观点丨王家范: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

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
诸子百家|观点丨王家范: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功名富贵”与“治国平天下”两种价值定向在士大夫身上一般是可以并行不悖地暂时共存的 。当然 , 两者并不随时随地都能相互包容而不致发生撞击 。“治国平天下”是基于儒家内核文化而产生的道德规范 , 它要求社会成员理智地压抑个人的欲望和本能 , 服从社会群体谐调发展的需要 , 以“仁学”(即所谓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实际上有等级结构的爱 , 或可谓之古代人道主义)的理性去消融任何个性要求 , 将国家(及其君主)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经过长期历史沉淀 , 它已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原始心象”) , 深深地扎根于整个文化教育之中 。即使如此 , 在心理的深层 , 仍潜伏着欲望、本能等无意识暗流 , 可以被压抑 , 却不能被消灭 , 时时还会从海底上升到水面 , 偶露峥嵘 。宋明理学 , 就是针对商品经济发展刺激起来的“人欲” , 企图靠“内省”压抑“情欲”的再一次尝试 。传统社会“功名心”所包容的这种内在的矛盾 , 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 , 可以因人因时而异 , 有多种多样的表现 。寻求简单的“统一”将会使人失望 。同是江南士大夫 , 甚至同属复社成员 , 也并不是都如此疯狂地热衷于利禄 , 追逐、角斗于官场 , 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 。特别是到了亡国之祸临头 , 大难从天而降 , 我们也确实在许多士大夫身上依稀看到了儒家人格原型 。
晚明畸形的“人才过剩” , 既造成了角逐科举官场的病态 , 也撞击出一种与之离心的力量 。在看透科举官场的种种弊害之后 , 有些人产生了对当时流行的价值指向的怀疑和否定 。例如归庄 , 自叹“读书二十年 , 做秀才十年 , 不曾一望见场屋” , 历经折磨 , 幻想破灭了 , “今心已呆 , 气已尽 , 却不复知有所谓愁闷也” , 总算从“功名富贵”的价值观中解脱出来 。由于时势使他与科举、官场相隔离 , 他的心理较少受到污染 , 对政治还保持着一种鲜明的儒家理想主义色彩 。他自许“壮夫薄雕虫 , 《草玄》亦可已 。我有救时策 , 他日献天子” , 已经不汲汲于当时的功名追求 。他在送其好友黄淳耀、周上莲会试时 , 殷切赠言“今日所急者经济 , 经济尤要者兵农” , 望他们“守其素履 , 以报国家”“必以匡国家、安社稷为心” , 即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高尚的人格与传统的政治理想 , 同时也多少暴露其不谙世情、富于幻想的弱点 。因此 , 这些人一旦涉足官场 , 目击了种种黑幕惨状 , 经受不住政治风雨的煎熬 , 就迅速由狂热跌入悲观失望 。由此 , 我们既看到有玩世不恭、视政治为私利工具的吴昌时 , 也看到有视富贵如浮云、官爵似敝屣的“清流” 。最典型的便是常熟瞿式耜 。崇祯初他由进士授官户科给事中 , 与当时许多人一样充满了憧憬 , 寄“中兴”之望于烈皇帝 , 连连疏奏 , 提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终因烈宗忌刻 , 又牵涉进了老师钱谦益的政治纠纷中 , 丢官卸职 , 锒铛入狱 , 差一点送了命 。由此 , 他几乎怀疑自己由科场到官场是一场噩梦:“忆从早岁误桑蓬 , 灭没翻身浊浪中 。”“浮生空自叹飘蓬 , 眨眼都抛役梦中 。”这种心灰意懒、视功名似浮云的心情 , 一直到明亡后他南下桂林、勉力支撑永历危局时 , 依然非常强烈 。他在给常熟家人的信中 , 一再表示“吾生平不爱官爵 , 且受过几许风波患难” , “宦兴索然” , 不“贪位慕禄” , 只求做一个“太平百姓” , 对晚明政局绝望至极 , 愤叹道:“其实自崇祯而后 , 成甚朝廷 , 成何天下?更有一人后来看破红尘、入禅削发的 , 这就是晚明“四公子”之一的桐城方以智 。他原是一个“好言当世之务 , 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的贵公子 , 在桐城组织“泽社” , 在金陵结交天下名士 , 又与陈贞慧等起草《留都防乱公揭》名震当世 , 很是顾盼自得 。想不到崇祯十三年赴会试 , 恰逢其父为时相所忌 , 以失律罪下狱 。方以智在长歌当哭之后 , 淡然于功名富贵 , 唯求归隐 , 以著书自娱 。明亡后 , 又遭到阮大铖的残酷报复 , 流离于南方各地 , 归隐于深山之中 。永历政权曾多次召授他为东阁大学士 , 他十次上疏辞退 , 坚不出仕 。瞿、方两人在广西相遇 , 成为莫逆之交 。桂林为清兵攻破后 , 瞿壮烈殉国 , 方则万念俱灰 , 削发为僧 。但方以智并没有虚度余生 , 在隐、禅期间写成了《东西均》等皇皇巨著 , 著作等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