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简单而言就是用法治的理念来评价世界和自身。法治观念是和封建(小农)观念对应的。法治要求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的社会权利。封建观念则是只满足于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拒绝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消极应对自身的社会权利。所以要树立法治观念,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知法。这里的法不单指法律,而是指规矩,即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既包括法律上的规矩又包括道德上的规矩,还包括所在单位,组织,团体甚至家庭,朋友圈,网上的规矩。2,守法。懂规矩就要守规矩。守规矩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发至内心理所当然的,不需要理由的。因为做正确的事是不需要理由的。3,用法。所谓用法,就是要利用规则,在规则内解决问题。公民社会推崇自治,提倡个体之间的矛盾自行化解,也就是所谓的私了。但是绝不提倡私力救济,除非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否则应当通过公权力的争议解决机关来处理矛盾。4,政治参与。政治权利(宪法34,35条)是公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权利的行使情况是对一个公民社会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但这个行使的情况,一方面依赖于公权力对公民权的开放性,一方面还有赖于公民自身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政治权利,且不谈太高的东西,先从网上发言负责任这一点做起。
■网友的回复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治思维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除了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法制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报纸杂志,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学习法律知识。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是,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在处理守法和违法的关系是,要防微杜渐,防止因小失大。在面临选择的重大关头,要依法冷静权衡,防止头脑发热或心存侥幸而铸成大错。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一切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的决定,真心接受与认可,自觉予以执行。如,对学校依据法律和校纪校规作出的各种奖惩决定,要严格执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尊重法律权威的习惯。维护法律应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惧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对于公民来说,帮扶弱智、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所以,要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网友的回复
别笑!认真的说!多看新闻多看报!
推荐阅读
- 怎样看待狗狗跑丢被人剥皮的行为
- 自己得了慢性病,寿命大概也就十来年了,怎样告诉远方的父母
- 应该怎样评价丈夫/妻子的行为
- 怎样看待在“张亮麻辣烫”旁开“张暗麻辣烫”这种营销行为
- 怎样把程序员的头按进显示器里面去
- 脸盲症患者是怎样辨认自己的
- 女大学生初入职场应怎样穿着?
- 怎样筛查自己是不是得了脑血管疾病
- 国外护士专业,想回国工作,怎样考国内的执业资格证
- 怎样看待央视关于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多种疾病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