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帮|中国古装电影的艺术传承与美学变迁丨研究报告( 四 )



导演帮|中国古装电影的艺术传承与美学变迁丨研究报告
本文插图

(一)“淡”之意蕴
“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凝结了老庄道家的思想精髓 , 加之其“主张‘全真’、 ‘守真’的人生理想 , 造就了一种素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此后 , 对‘淡’的追求 , 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 。 ”[9]影片《刺客聂隐娘》与《影》分别以情节之“淡”、节奏之“淡”或色彩之“淡”将道家思想呈现出来 。

导演帮|中国古装电影的艺术传承与美学变迁丨研究报告
本文插图

《刺客聂隐娘》以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为历史背景 , 以情节之“淡” , 叙事之“淡”以及情感之“淡”讲述了侠女聂隐娘的故事 。 情感之“淡”深藏着聂隐娘隐忍性格与关爱缺失的童年 , 历经亲情割裂之后初次返回家中 , 母女之情仅表现在母亲为其裁制衣服 , 祖孙之情也仅饱含在一句问候中 。 影片叙事之“淡”延续了侯孝贤一以贯之的风格 , 全片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 , 更不存在戏剧性的冲突情节 , 仿佛散文一般 , 整个影片体现着“无为而为”的克制感 , 在恬淡的气氛中完成对观众想象与思维的自由引导 , 在空灵的意境中完成对历史的反思和人性的探索 。
《影》的历史背景则设定在群雄割据时期的沛国 , 讲述贵族都督子虞、“影子”境州以及主君沛良等人之间的权谋斗争 , 片中基本色调为黑白灰三色 , 人物衣饰与场景空间也由这三色组成 , 简约而朴素的配色尽显“淡”之意蕴 。 在宫殿中 , 公主青萍与主公沛良的对话时 , 导演以水墨绘画作为屏风遮挡人物面目 , 或将屏风作为画框将人物“隔”在屏风之间进行构图 , 这种“隔”式构图淡化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感 , 是直观主体与对象之间内心距离的手段 , 突出了视觉的朦胧感 , 尽显淡雅含蓄之美 , 与此同时也呼应了影片主题层面对人性复杂的内涵 。
(二)“静”之意趣
《庄子》中记载:“虚静恬淡 , 寂寞无为者 , 万物之本也 。 ”想要进入“大道”的法门 , 掌握道的规律 , 探究道的奥妙 , 必须保持虚静的心灵状态 , 这也是“心斋”的要求 。 因此 , “对‘道’的把握 , 需通过‘坐忘’与‘心斋’来实现 , 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 才能体验与把握到道的精髓 。 ”[10]影片《刺客聂隐娘》与《影》以凝视般的视点与“虚静”的意境诠释了“静”之理念 。

导演帮|中国古装电影的艺术传承与美学变迁丨研究报告
本文插图

《刺客聂隐娘》呈现了侯孝贤独特的静观式美学 , 影片整体甚少配乐 , 但风声、鸟叫与蝉鸣却不绝于耳 , 尽显庄禅思想的自然朴素之美 。 较远景别与固定长镜头的使用在形式上呈现出超越焦点透视的散点透视 , 具有凝视般视觉感受 , 同时也突出了“静”的内涵 。 影片结尾处 , 聂隐娘在山间向道姑师父道出无法杀死田季安的本心 , 两人的对话被囊括在大远景的固定长镜头中 , 对话时断时续 , 时而相对无言 , 云雾缭绕的山间不断传出蝉鸣与风声 , 致使观众在静默的对白中一同思考人伦之情 , 体悟聂隐娘的矛盾 。
《影》中境州、子虞与小艾三人在山洞的太极八卦图中苦练沛伞以对付杨苍“三合速杀”的刀法 , 杨家刀法至刚至阳 , 而沛伞至柔至阴 , 体现出道家阴阳调和的思想内涵 。 第一回合之后 , 子虞痛斥境州“心有杂念” , 并强调“心思不在则气息不在 , 气息不在则步伐不在” , 体现出“虚静”状态的重要性;第三回合开始 , 影片使用高速摄影营造画面中人物动作放慢的视觉效果 , 配合古琴声作为背景音乐 , 将“静”之意趣发挥到极致 。 在传统艺术中 , 音声清淡的古琴最为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 , 最能体现“大音希声”的奥义 , 是静、清与虚的艺术 。 在两人刀与伞的切磋过程中 , 缓慢的动作、绵绵的细雨、风中飘舞的衣袖、清虚的琴声 , 都将“静”的艺术内涵推向高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