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春花儿香|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二 )
文章图片
香球二、唐朝的香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 , 其稳定的社会结构与络绎不绝的使臣使得香文化在唐朝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 香料的使用也逐渐从贵族阶层走向平民阶层 。
(1)女子使用的香料
唐朝的女子大多喜欢佩戴色彩艳丽、香气馥郁的花 , 除了有装饰品的作用 , 还能让自己身上浸满花香 。 当时唐朝的种植业十分发达 , 因此一年四季都有可供佩戴的鲜花 , 许多妙龄女子都会使用栀子、牡丹、荷花等做成花簪戴在头上 。 可以看出大唐包容而浓烈的国风 。
文章图片
簪花仕女图
【秋月春花儿香|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采摘下来的鲜花毕竟能保存的时间有限 , 因此嗜香的唐朝女子最常使用的还是香料 。 在和凝的《宫词》中有一句诗 , 就以缭绕的沉香烟雾为景 , 描绘一幅了宫妃苦等皇帝的景象:香鸭烟清爇水沉 , 云鬓闲坠凤犀簪 。 珠帘半卷开花雨 , 又见芭蕉展半心 。 被设计成水鸭形状的香炉 , 从鸭嘴出吐着轻薄干净的沉水香烟 。 刚午睡起来的妃子头发还随便的散着 , 用来绾头发的凤犀簪也快要坠落 。 门口的水晶珠帘半卷半坠 , 庭院中掀起一阵落花雨 , 芭蕉又开始发芽了 。 从诗中可以看出唐宫中的妃子虽过着奢华闲适的生活 , 却仍免不了要遭受这日复一日的冷寂 。
文章图片
水鸭造型的香炉
唐朝的女子中有许多用香高手 , 其中有一名元宗做太子时的宠妾 , 便是一名用香高手 。 这名侍妾名叫鸾儿 , 她将极细的罗纱裁剪成梨花的形状 , 并在其中装入香粉 , 随后将罗纱藏入袖中 , 此香被叫做"袖里春" 。 她所到之处都是花瓣飞舞 , 香气四溢 , 好似从袖口溢出了一个梨花飞舞的春天 。
(2)建筑和家具中使用的香料
西汉时 , 妃子所受的特别的宠爱称为"椒房之宠" 。 顾名思义 , 就是让受宠的妃子住进以花椒涂墙的房间 。 在晚唐时期 , 一些贵族在过冬时也会以捣碎的花椒和泥 , 涂抹在墙上 。 红泥火炉燃的整个房间都是暖融融的 , 花椒又让整个房间都溢满了芬芳 。 贵族的房屋中极尽奢靡之景 , 而在鸟雀难觅的长安城中生活着的普通百姓 , 则是饥寒交迫、手脚都被冻的龟裂 , 他们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 。
文章图片
椒房殿
除了贵族的椒泥土墙 , 杨国忠所建造的"四香阁"也是充满了腐败奢靡的味道 。 四香亭 , 顾名思义就是用了四种香料建成的亭子 , 在《天宝开元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杨国忠以沉香建造阁楼 , 以檀香修建栏杆 , 涂饰墙壁的泥土要混以麝香和乳香 。 每逢春季 , 木芍药盛开的时节 , 杨国忠就广邀宾客到这个阁楼上赏花 , 甚至连紫禁城中的"沉香之亭"也没有那么壮丽 。
古人常称读书世家为"书香门第" , 这里的"书香"通常指的是芸香树的味道 。 因为芸香树有很浓烈的香味 , 所以通常可用来做驱虫的香囊 。 书籍若保存不当很容易就会被虫啃食 , 因此芸香木也会被用来建造保存书籍文献的阁楼——如"芸香署"、"芸香阁"等 , 在其中工作的官员又被称为"芸香吏" 。
文章图片
芸香阁)三、宋朝的香料
宋朝时的海上船舶业十分发达 , 这就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方便 , 这时自海外传来的香料数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顶峰:天禧二年 , 传入乳香50斤 , 豆蔻65斤 , 沉香百斤…… 。 正是因为这样数量庞大的香料流入 , 才让香料有了在市井间流通的条件 。
(1)佛教中的香
到寺庙中拜佛时 , 总少不了"烧香"这一动作 , 但烧香拜佛这一习俗的雏形是汉末时才有的 , 在此之后烧香就是礼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 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式化 。 宋朝人在礼佛时的用香习惯主要是受《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影响 , 据经文中的记载 , 香严童子之所以能得道成佛 , 是因为他在闻到沉香水的气味之后顿悟了:他觉得这沉香水的味道不在沉香木中、不在空气中、不在香的烟雾中、也不在烧香的火焰中 。 这香味散去时没有它执着之物 , 飘来时没有跟随它的东西 , 想到这里 , 心中的疑惑瞬间就消除了 , 脑子里一片清明 , 再无任何被遗漏的想法 。 之后 , 香严童子就得到了罗汉位 。
推荐阅读
- 花儿朵朵|为何要自称佛祖,原因跟佛界一位大神有关,无天统治三界后
- 花儿朵朵|他在此有何谋划?,曹操为何将自己的七个女儿都嫁给同一个人
- 花儿朵朵|司马懿谁都不怕,唯独这两人让司马懿敢怒不敢言,曹操死后
- 杯无盖|词中之帝,10首李后主词:亡国之君
- 花儿朵朵|掌管后宫数十年,没有被封后!,大清最知名的两位妃子
- 花卉网|不追肥都能长新芽,一簇簇花儿争艳,懒人必备花卉
- 养花儿必备|注意这些小知识,你也可以硕果累累,阳台上种植辣椒
- 「日军」雍正王朝剧组:“年秋月”退圈,“张廷玉”和“邬思道”已离世
- 风高秋月白他若不死朱棣不敢造反,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