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娱观察|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二 )


可好景不长 , 到了2004年 , 由于刑侦剧里过度渲染犯罪过程 , 也影响到现实社会 , 不少效仿的不正之风随之诞生 , 于是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 , 指出不仅要严控涉案剧数量 , 而且所有电视台及下属频道 , 在正播和备播的涉案剧及相关节目 , 不得进入黄金时段 , 均安排至23:00以后播放 。
这一记重拳 , 导致了刑侦剧从创作沸点降低至冰点 , 也让观众对刑侦剧的追捧和兴趣逐渐丧失 , “禁播”期间虽还有《重案六组》续集、《沉默的证人》等经典作品产出 , 并再度带来口碑高峰 , 却也无法阻挡刑侦剧的颓势 。
壹娱观察|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本文插图
▲ 《重案六组3》剧照
涉案剧在黄金档的“禁播令”一发布就是十年 , 直到2014年《湄公河大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才有所缓和 。
2015年开始 , 在电视台黄金档的“解禁”后 , 网剧市场的兴起再一次给刑侦剧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 。 但近10年的创作低谷期 , 以及更加严苛的审查标准和数量把控 , 让刑侦剧在重振道路上也是阻碍连连 。
而且 , 随着播出渠道的改变 , 观众审美口味也出现巨大转变 , 刑侦剧开始以网络属性的标准来创作 。
类型上 , 刑侦剧开始更多元化 , 不再仅强调“刑侦”属性 , 为了力求突破固定受众圈层 , 大量作品极力迎合女性、青少年口味 , 相继融入爱情、治愈、奇幻等元素 。 甚至 , 部分作品为博眼球 , 生硬地加入一些“故弄玄虚”的内容 。 演员选择上 , 角色也更加低龄化和流量化 , 而非强调人物专业性和贴合度 。
至此刑侦剧已变了味道 , “刑侦元素”仅以辅助内容出现 , 不再广泛被剧迷提及 , 取而代之的是“惊悚悬疑”和“警匪犯罪” 。 这一系列的举动 , 虽然使得刑侦剧的类型更加丰富、观感更加提升、话题噱头更加高涨 , 却也逐步丧失了“老派刑侦剧”中的“现实主义”和“公安职业剧”的属性 。
“刑侦”元素的剧集在网生内容暴涨的阶段 , 都会有大量作品产出 , 如爆款的《白夜追凶》《余罪》 , 热播的《破冰行动》《法医秦明》等 , 但观众很少能看到“儿时内味”的作品 。
壹娱观察|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本文插图
▲ 《白夜追凶》剧照
此时 , 一部老派十足、口味纯正、人物形象丰满、刑侦属性强烈的《三叉戟》出现在观众面前时 , 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 并与当下主力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
值得一提的是 , 《三叉戟》虽显“老派” , 但相较21世纪初的“刑侦剧”还是有所不同 , 其“公安职业剧属性”虽得以充分体现 , 但整体内容深度和尺度还是有所保守 。 剧集为迎合市场 , 融入了几条观众十分不感冒的爱情线 , 也是后期口碑有所走低的原因 。
《三叉戟》用“老派刑侦剧”属性 , 在国内剧集市场长期被历史古装、甜宠爱情、家庭伦理、惊悚悬疑等题材霸占时 , 应势调和了内容口味 , 并成功引起主流观众的儿时情怀 。
但主打“老派刑侦剧”的作品 , 《三叉戟》绝不是首例 , 每年上星剧里也有着大批相似的题材作品 , 而《三叉戟》此次能突出重围 , 核心在于他创造了对青年观众和女性观众的吸引力 。
据骨朵影视数据显示 , 《三叉戟》女性用户已经超过了朱亚文、金晨等当红明星主演的《十日游戏》 , 前者女性受众41.9% , 后者为38.6% 。 而在受众年龄分布方面 , 《三叉戟》19~24岁为最高年龄段 , 占比41.14% , 第二年龄段为24~34岁占比37.31% 。
“老派”的《三叉戟》能够获得78.4%34岁以下受众 , 实属不易 。
壹娱观察|老派刑侦剧《三叉戟》靠什么收割年轻观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