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零距离|民革党员毛恩强:医术医德镌刻在病人心中


健康零距离|民革党员毛恩强:医术医德镌刻在病人心中
文章图片
毛恩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上海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组建了五人的高级专家组 , 包括了“网红医生”张文宏在内的沪上相关领域权威专家 。 民革党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也是其中之一 。
毛恩强是著名的急危重病救治专家 。 他行事雷厉风行 , 临床科研思维敏捷 , 在急危重病人救治上经验丰富 。 这正是他在危难时刻担当起重任的原因所在 。
健康零距离|民革党员毛恩强:医术医德镌刻在病人心中
文章图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高级专家组
“五人组”的日夜
“病人血氧饱和度已经恢复到95% , 血压、心率稳定!”听着抢救室医生的报告 , 一直紧张守候在远程医疗屏幕前的毛恩强长舒了一口气 。 “又一条生命抢回来了!”他活动了一下身体 , 露出疲惫的笑容 。
疫情暴发后 , 毛恩强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 这位沪上“老急诊” , 毫不讳言“对手”的凶悍 。 他绝不敢轻敌 。 “这是一种新发的疾病 , 必须尽快调整治疗策略 , 不能照搬照抄原来的治疗方案 。 ”为了做到这一点 , 毛恩强从入驻开始 , 就以最快的速度熟悉、研究这一新发疾病的特点 。
作为高级专家组五位成员之一 , 毛恩强与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并肩作战 , 自今年1月以来 , 与新冠病毒搏击了70多个日夜 。 他们忘掉了时间 , 24小时连轴转:每天上午8点半 , “五人组”就面对大屏幕 , 对在院患者“逐一过堂” , 不论轻症、普通型还是重症 , 每天对200多名患者的救治方案逐一讨论;下午4点半 , 从头再来一遍“逐一过堂” 。
“新冠肺炎病人症状复杂 , 极不稳定 , 专家组经常要紧急集合碰头 。 为了抢救 , 工作到凌晨是常态 。 ”尤其是刚刚入驻公共卫生中心时 , 病人多为初发期 , 经常有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景:“病人的心率、血压 , 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呼吸频率快 , 氧饱和度也非常不稳定 , 让人心都提到嗓子眼儿 。 ”
作为急诊专家 , 毛恩强重点负责重症和危重病人 。 每次救治 , 他都要紧紧盯住每一个异常变化 , 一丝一毫也不肯放过 。
很快 , 急救经验丰富的毛恩强发现:新冠肺炎的普通型和重型患者 , 都会涉及多脏器损伤 , 除肺脏外 , 心脏、肝脏、消化道(肠道)、凝血(血液系统)功能等都有受累 。 因此 , 他极力主张把急危重症的治疗理念、技术、方法前移到普通病人身上 , 花大力气 , 防止轻型重症化 。 经过五六天的摸索后 , 专家组很快就形成比较成熟的救治方案 。
3月2日 , 《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公布 , 毛恩强是主要执笔专家之一 。 这份“专家共识”获得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高度认可 , 并传播到了许多国家 , 为世界各地抗击新冠病毒作出了贡献 。
“疫情面前 , 我们是病人的希望 。 我们要对得起病人 , 也要对得起自己‘医生’这个神圣的称号 。 ”毛恩强说 。
《人间世》的拼搏
许多人是通过电视纪录片《人间世》认识毛恩强的 。 当时 , 一位24岁的年轻人因海鲜中毒 , 从外院被转送到瑞金医院急诊科 。 毛恩强拼尽全力抢救他的生命 。 “没办法啊 , 兄弟 , 24岁啊 , 24岁啊” , 毛恩强的这句话 , 让很多观众在荧屏前泪满眼眶 。
毛恩强师从著名胰腺外科专家张圣道和著名危重病专家汤耀卿 , 1992年开始从事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健康零距离|民革党员毛恩强:医术医德镌刻在病人心中】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 , 为了做好科学实验 , 观察大鼠的死亡时间 , 毛恩强经常每天只吃一顿早餐 , 然后把自己“关”在动物实验室里 , 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 。 20世纪90年代早期 , 在实验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 他仍旧提出了关于“重症胰腺炎急性肺损伤”等方面的独特观点 , 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推荐阅读